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戰爭畫師讀後感

藝術的存在,往往造就了純粹、深邃、美妙等辭彙,僅從繪畫、音樂或文學等可以算作藝術的門類看,確實如此。有時候,一個藝術現象或一幅(部)作品,會引發人的哲學思辯,因為它記憶了歷史,記憶了時間,記憶了人存在的狀況。也因此才可以成為藝術。

我們在看一幅美術作品時,一定會從那個畫面中看到藝術的美,如果看不到這些,僅僅看到了色彩的濃妝艷抹,那麼這幅畫就是失敗的。一幅畫所展現的歷史瞬間,必得充滿了視覺衝擊,再現了它所記述的事件或傳說,繪畫的藝術魅力才存在,讀者要看的也正是這點。

譬如《馬德里1808年5月2日》(戈雅)、《米凱萊托的參戰》(烏切羅)等油畫所展現記錄的事件。前者逼真地記錄了一個槍殺對手的場面,後者則以恢弘的場面記錄了一場殘忍的殺戮。人的尊嚴,生命的高貴,在藝術的記載中,再現屈辱和悲戚。但是讀者往往能從畫面看到畫家的精湛技巧,卻沒有延續著畫作的內涵,進入到歷史深邃中去的興趣,更沒有追隨畫家的精神感覺去探詢的耐心。

西班牙作家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的長篇小說《戰爭畫師》(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用簡潔的語言,冷靜的敘述,提出了上述我們忽略了的問題,以文學的概念,重新為藝術定位,尤其是攝影藝術,也因此重現了文學的藝術價值和小說的文學價值。

小說記述了一位戰地攝影師法格斯的傳奇經歷,他記錄戰爭場面或局部的作品,以逼真的現實畫面,使人震驚的視覺角度,多次獲得了各種國際的攝影大獎。許多年以後,他轉行成為一名畫家,生活得悠閒自在。但他一幅獲獎作品裡的一個被認為早已死亡的士兵,突然在一個早晨找上門來。並說明要在與他交流後,殺死他。結局更是出忽人們預料。

作品由此展開,通過兩個人的記憶和講述,再現了當代波赫戰爭中慘無人道的現實。作家沒有刻意地去描寫戰爭的勝負,沒有精心地去歌頌軍人的英武,()僅僅從參戰者的個體感覺,從他們看到的由戰爭給人帶來的羞辱和摧殘,提出了對戰爭對人類道德的審視。指出了人類經歷的發展歷史,是由屍體鋪成的路上走來。人性其實是在互相殘殺中不斷地墮落著消失著。

作品的文學性和可讀性,超越了目前存在的小說文本,以哲學的理性,從藝術的概念,闡釋了戰爭給人類,或者說給人帶來的災難。其近乎荒誕的敘事,讓讀者相信,小說的敘事,並非沒有了突破的可能。從作家的敘事和作品結構看,他為文學藝術的延展所作出的努力,實在高出了當代敘事者許多,甚至可以與曾經的文學大師比肩。譬如曾為中國作家帶來敘事比照的卡夫卡,馬爾克斯、卡爾維諾等等。

文學的現實主義表現,或許在當代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現實中,已經找不到準確的敘事角度,敘事者的想像空間,往往被掩埋於瞬間變化的現實,跟不上社會現狀的種種飛躍,也因此加重了小說敘事的滯後性,文學作品變得呆板而缺少活力。或者說是作家們在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名利、生存等現狀逼迫下,自覺自愿地淪落為轉述街頭裡弄里事件的學舌者。首先是作家沒有了對虛構文本的藝術追求;再者是文字的簡單排列囂張著把故事推入蒼白的深淵;其三是敘事者在敘述興奮中放棄了思維的自由與可能的想像空間;四是作家對小說結構和語言不再有仔細地推敲的耐心,不再有對獨特個性的追求;五是作家在當代繁雜的語言環境中,在一種強勢話語的威逼下,自覺放棄了對文字修辭的話語權;尤其是一些熱衷於把生活里所有的瑣碎過程,當成細節詳細複寫的作者,使文學的現實主義在溽熱的現狀中膨脹,寡淡了小說的味道,也抽換了現實主義的內涵。漢語言,在當代小說文本中,在當代作家的敘事中,正在失去美的內涵。

讀一讀《戰爭畫師》,或許不僅能使讀者看到戰爭的殘酷,人性的墮落,政治信仰給人帶來的愚昧和荒謬,還能使作者看到小說敘事的新的可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