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庸讀後感

中庸讀後感(一)

和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型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度。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麼自己沒有那麼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衝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中庸讀後感(二)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於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辭彙。「中」意為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後,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於「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現,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不能完全採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於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半開」、「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複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於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閒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於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聖人,便是在於他一生始終處於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並不一味發揚長處,而正是忠於「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就在於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於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麼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中庸讀後感(三)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與《大學》同屬於《禮記》,都是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關於《中庸》的作者,司馬遷、鄭玄、程頤、朱熹等人都認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時候被學者程頤、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曾參的《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箇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因此我在讀中庸的時候同時參考了一些學者的注釋和評論,並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上學。

中庸的「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義;」中「」庸「合稱,即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三層含義相互關聯,構成了中庸一詞的字面意義。

事實上,所謂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以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則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許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類似意思,這是現代人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錯,()中庸的確有」平庸、折中、調和「的含意,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在儒家看來」中庸「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證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中庸「由孔子首創,再經過後來的儒家,特別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實發展,終於成為一套儒家的處世規範。如果單純從」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說也部分繼承了當時認為的」中庸「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說:」忠恕違道不遠「,」忠「也就是要存養省察內心之」中「,」恕「則是要長而為解在道德行為的」中道「,《中庸》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從人所不見的」慎獨「工夫做起,」內省不疚,無惡於志「,達到內心的」誠「即含而未發的」中「,由此出發,就能」微之顯「,」暗然而彰「,漸漸外化為行動上的」中道「。內心的」中「與外部行為的」中道「統一,《中庸》稱之為」合內外之道「,」致中和「不僅能使君臣父子各處其位,而且可以參天地之造化,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在《中庸》一文中,雖然其主題思想在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體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中庸》一文在極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時,也看到了中庸之難行。中庸之道,非常難行,過與不及都會偏離中庸。君子能適中,故其為真中庸;小人不能適中,而自以為中,故實為反中庸。知者、賢者以中庸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則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這些都說明了」中庸「之難行。

在《中庸》全文中很多地方都體現了對於孔子中庸之道的讚美。曾言仲尼遠宗堯舜,近法文武;上法天,廠法地,故其道廣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時,光明如日月。具備聖、仁、義、禮、知五德。足以有臨、有容、打執、有敬、有別。言其大,則淵博如天;言其深,則淵泉如淵;言其用,見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揚溢於中國,施及蠻貊,其德可以配天。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它」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能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不待責罰而民白化,以致」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其化民,直如上天之化育萬物,達到無聲無臭的崇高境界。

《中庸》對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闡發中和之為用。認為不偏不倚是衡量一切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也論述了達到中庸之道的條什和方法,」始合而開,其開也有漸。末後開而複合,其合也有漸。「結構嚴密,體例完整,是一篇邏輯嚴密,表達儒家哲學思想的論文。

中庸有兩種,自然界的中庸是絕對的,人事的中庸則是相對的;在倫理中觀上,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都是惡行的特徵,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徵和道德的標準,美德是一種適中,是以居間者為目的。有的哲學家把這種中庸原則運用於政治國家學說,認為由中等階級治理的國家最好,因為擁有適度的財產是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則。最不會逃避治國的工作或擁有過分的野心。是國家最安穩的公民階級,中等階級的公民組成的城邦。是結構個最好的和組織得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治理得很好。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只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可是只要把這些實在的小事做好了,於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中庸》給現在的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呢?

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於追求物質,或者過於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特別是在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社會,達到」至誠「則就更加不易。人有很多弱點,人類的欲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那種謹慎的對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對大家聽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懼,不敢怠慢。這是一種凡事都謹小慎微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細枝末節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話很流行;細節決定成敗。許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質,往往不能做到處處小心謹慎,不能從頭到尾保持一顆平常心,他們常常在事情的最後關頭因為某一個細節沒有注意到而功虧一簣。

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我對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一定能受用終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