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資本戰爭讀後感

資本戰爭讀後感(一)

只要留意過黃金價格的博友,就知道最近幾十年,我們手中的貨幣已經貶了多少倍,通貨膨脹幾乎馬不停蹄,一路高歌,這幾乎是到今世界的主旋律,而所謂的「通縮」,從來不過美麗的謊言。

關於貨幣政策問題,現已滿天神佛,莫衷一是;相關權威對於各界疑惑,大有不屑一顧態勢。為了長點見識,更加深刻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甚至自不量力地去正本清源,朋友圈專題選讀和惡補經濟學知識,現在將一孔之見奉送博友,不敢妄自尊大,只求相互切磋。

《資本戰爭》寫得好,內容開宗明義而言,主要精神可以概括為:製造貨幣是國家基本功能,不斷讓貨幣膨脹是政權的內在衝動,為了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轉,財政赤字不可能消除;與此同時,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窮奢極欲,統治者超發鈔票只會變本加厲,而不斷增加稅收,巧取豪奪,更是管理者的看家本事;因此,市場經濟的外在表象,從來也只有通貨膨脹;而所謂的通縮問題,只不過掩耳盜鈴的美麗謊言。

回顧中國歷史,楚霸王項羽焚燒阿房宮時,大火足足燒了三月不熄滅,側面可以想像皇宮是何等波瀾壯闊?貪得無厭的大秦王朝焉能不滅?《過秦論》說得好: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我輩愚鈍,淺讀已經有所頓悟,過去被忽悠得太慘!歪嘴和尚在瞎念經,不能再讓外來方丈霸占輿論主流,更加不能任由所謂的權威們獨美!有鑒於此,權為拋磚引玉之石,希望博友們放棄幻想,都去解讀一下經濟學篇章,幫助大家增加修為。

資本戰爭讀後感(二)

面對大海的驚濤駭浪,船員們總會把舵交給經驗最豐富的老水手。在危機四伏的經濟海洋里,亦是如此。而《資本戰爭》就是一位值得你依賴的「老水手」。

這並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理財、如何投資的書,相反,它只是描述歷史——金錢與投機的歷史。這裡描述的歷史,與我們在學校教科書中所學習的歷史角度是迥然不同的。我們通常所認識的歷史,似乎都是勇敢的統帥和高傲的君王們通過變革、戰爭來改變、影響世界,從而帶來朝代更迭,在這裡,歷史似乎只是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舞台。

但本書中,或是真實的世界並不是這樣,至少西方是如此。在這裡——歷史的幕後操縱者,是擁有寵大資本的家族和公司;時而閃過的,是投機者飄忽的身影;而有時做傀儡的,卻是表面上風光無限的統帥與君王!

這或許需要些佐證:古都拉·羅斯柴爾德的五個兒子控制了整個歐洲金融界,於是這位老婦人在法蘭克福的猶太人居住地很肯定地說:「不會發生戰爭的——因為我的兒子們不會為此出錢!」正如一位奧匈帝國統帥所說:「沒錢就沒有火藥,自然也就沒有戰爭」。嚴肅而殘酷的戰爭,就這樣操縱於資本家和投機者的手中。

數千年的文明發展,離不開資本跳躍的節奏。在混亂交錯的歷史背後,出現的卻是這些或貪婪或精明的頭腦。在擁有君王強權,農耕文明的中國,或許沒有投機的歷史,但我們卻有投機的現在。所以,《資本戰爭》在當代更具有意義。

從《聖經》中猶太先知約瑟到當代金融大鱷索羅斯,從12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熱到20世紀末的巴林銀行投機案,危機和繁榮的歷史周而復始地扮演著同樣的劇情。形式不同,規模不同,展開歷史的畫卷,又有誰洞悉這雖沒有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但殘暴性和破壞度卻絲毫不遜於真實戰爭的資本戰爭!

《資本戰爭》以寬闊的視野、恢弘的筆法、細緻的描寫和精闢的論斷為你展現金錢遊戲與投機泡沫的歷史,「我們了解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預知未來。」儘管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新經濟框架內的投機活動竟同133年前那次宣告經濟繁榮終結的股市崩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將會成為你在經濟浪潮的沉浮間,永遠明亮的燈塔。

我們應永遠記住書中對崩潰過程的規律總結:「先是希望到處蔓延,然後在人們的興奮上升為一種亢奮狀態的過程中,在貪慾的驅動下會不斷抬高價格,這樣當發生某個使投資者和投機者恢復理智的事件時,一切都會突然出現崩潰。隨後當人們的恐懼有所減弱並且重新滿懷信心展望未來時,一切又都會以價格的不斷上漲而重新開始。」

今天的我們,處在各種各樣的經濟事件中,無論是企業主、自由職業者、普通職員,還是退休人員,至少我們的收入均需來源於經濟社會。無論是想致富、還是已致富、或是對財富淡然處之,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經濟浪潮的一份子。

所以,正如書中所說:「本書是一份直觀教材,至少對下一次的投機浪潮會有所啟示,請相信,它必然會到來。」

資本戰爭讀後感(三)

首先,股票交易的作用到底是什麼?現在的股票交易制度是背離了其初衷還是更多的揭去了其遮掩的面紗?股市交易基本可以看做是一個零和博弈,不過是一部分人賺走了大多數人的錢,但是為什麼還要允許其存在?曾經分析認為,股票上市交易,讓公司的投資者有了一個很好的退出機制,既滿足了股東撤離投資,又不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不會因為股東的撤資而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的情形。但是就通常情況來看,大多數人交易股票並不是基於對公司的認可而進行的投資,更多的是對一種投機行為。更多人的在二級市場買賣股票,根本就是基於投機,並且不對公司本身產生什麼影響。當交易者太多而使真想紛繁複雜的時候,我試圖將事情還原到本來的面貌去看。當市場只有極少數公司以及極少數投資者的時候,由於信息的不對稱,總是會出現有人有錢但無處投資,有人有公司,卻缺少資金來運作;有人想退出某公司的投資,有人卻想參與某公司的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個平台來撮合這些需求。而一旦有了這種需求和信息不對稱,於是中間環節便很容易出現了,他們很容易的掌握兩頭的信息,通過抬高、壓低來賺取中間的收益。當投資者和被投資公司越來越多,這樣的中間者也就越來越多,於是也就產生了對這種平台的需要,從而產生了交易機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股票交易從一開始就是帶有投資和投機的兩面性的,它一方面滿足了創造價值的那一部分需求,另一方面又放大了人們不勞而獲或者輕易獲取的心理,滿足了對投機的需求。但是市場的信息從來都是不對稱的,所以掌握信息等資源的人總是輕而易舉的賺走了大多數人的錢。

其次,金融與信用的關係或者金融天生的無信用。看的更多的理論是「金融與信用密不可分」、「金融是基於信用的關係」、「金融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但是我們也經常看到「『次貸危機』是金融業信用泛濫的報應」等說法。似乎信用是金融根基,是金融的靈魂,是金融存在的前提。但是在《資本戰爭》等書中描述的歷史來看,金融從來都是無信用的。金融活動源遠流長,但是讓我們着眼於現代金融的核心—銀行,並試圖還原銀行的起源。當金匠銀行家不滿足於周轉手中實際擁有的黃金、金幣和銀行券獲利時,便開始虛開銀行券,用並不存在的金幣放貸、獲利。()但是這種小市民的狡黠反倒是加速了其資本積累,更大速度的促進了銀行的產生。在這樣的前提下產生的銀行,似乎也並沒有減少依靠這種手法獲利的情形出現。推及到金融的其他領域,類似的事件似乎並不鮮見。我無意質疑金融與信用的關係,只是我想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的信用關係,何其可笑!每一個交易關係都是基於信用產生,但是在所有數量累加起來的整個行業來看,卻是一個整體的欺詐或者整體的大泡沫,這樣也許就是每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本質原因,也是金融危機無法避免的根本原因吧。

再次,資本角逐和經濟規律對歷史演進變化的操縱。在《資本戰爭》中的描述看來,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最原始的金錢遊戲開始到東印度公司的輝煌、從美國華爾街的崩盤再到日本的衰退、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再到恐怖主義對於股市的衝擊,看起來那麼愚蠢而荒誕的諸多事情,竟然在歷史上那麼頻繁地發生著,而且民眾基礎幾乎都是廣泛到了全民參與的地步,儘管各國國情相差甚遠、國民性格大相逕庭,但是無論中外,沒有人可以抵禦泡沫一樣美麗的謊言、也沒有人可以擺脫資本的戲弄;儘管投資活動、資本活動的載體已經與時俱進地現代化了。但是無論古今,人性中的貪婪、恐懼、盲從這些劣根性卻仍踏步不前。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個事件的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家的身影,幾乎每一個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背後,都有資本的角逐。

第四,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的侵略是否轉而主要以金融的方式,並且更隱蔽。跟郎鹹平的觀點一致,或者受他及《貨幣戰爭》等的影響,始終認為,帝國主義是不會停止其侵略的腳步的,而其所有侵略的目的都是為了資本掠奪,那麼在現在的情形下,金融侵略似乎是一種更加合理化的方式,而在歷史上這類行為也並不缺乏例子。無論是德國的戰後賠款,還是日本經濟神話的破滅。而在這一輪經濟危機中,雖然歐美等資本主義大國也受到的了危害,但我認為開發中國家所遭受的危害更為嚴重。一方面,這次經濟危機延緩了金磚四國等過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從金磚四國略作了大量的資本。特別像中國某些能源壟斷企業在國際原油市場的上的失敗等,都讓我產生一些惡意的聯想。

第五,現代的國際金融資本家是否超越了國家的界限,更多的是以資本為界,而背後依靠國家的情形在減弱。也即是是否超越了國家機器,而更多的以資本這一工具來進行侵略。比如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等國也遭受的重大損失。是否可以說明他們超越了國家的界限,不在代表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國家代表他們的利益,而對其他國家進行侵略,而是轉而以自身或者一個團體為利益集團,多所有國家進行資本掠奪。這個觀點或許有些偏激,並且比較不成熟,也是我很難做出判斷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