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一)

《資治通鑑》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裡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二)

《資治通鑑》是一本編年體史書,說的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通過對這本的閱讀,我了解到了很多關於歷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通過對歷史的分析思考,個人得出一些關於歷史朝代更替,制度更替的結論。我認為,分析歷史,不應該存在個人英雄主義,社會歷史是人民民眾決定的,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結論。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發展具有其必然性,從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可以知道,這件事情為什麼必然發生。當然,歷史上發生的故事是由各種必然和偶然拼湊起來的。必然的是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以及隨著生產力經濟發展而需要不斷完善的制度。這些事情是必定發生的。好像,為什麼遠中國會由原始母系社會的公天下變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麼強悍,多麼能幹,就算沒有大禹,家天下一樣會在那時的中華大地上發展,因為此時的生產技術已遠遠超過三皇五帝的時代,因為人對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產力急需發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須成立一個政權,結束各自為政,自給自足的年代,利用這個政權的強制性,組織人們一起合作勞動,一起建設社會各個方面,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素質。可以說,那時的人們需要一個家天下的政權,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家族政權去通知他們,組織他們一起創造價值,發展社會。所以,家天下在此時是必然發生的,誰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那麼為什麼這個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假如當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說沒有大禹這個人了,就肯定會有另外一個人,做著跟大禹一樣的事,最後建立家天下政權,而這個政權有可能就不姓夏。這就是偶然性。

我們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我們說,為什麼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呢?是不是真的就因為秦始皇這個人雄才大略,()或者說是因為秦國有像李斯,白起,蒙恬這樣能幹的政治家,軍事家呢?通過分析,很容易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正確的答案是什麼了,就是,當時,秦與關東六國不同,它的變法比較徹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廢除了領主制的農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獎勵耕織,促進了生產。就是說,秦國當時的生產技術要比六國高,生產力要比六國強,經濟實力遠超六國,秦國百姓的生活質量要比六國百姓高。之前已經說過,追求高質量生活,追求更好的享受,那時人類的本能,當時的人們也不例外,他們渴望能有更好的生活質量,渴望生活在能帶給他們這種好生活的制度下,這樣的社會下,這樣的統治下,所以他們那時更願意接受秦國的統治,所以秦國的統一是必然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民民眾決定社會歷史。至於秦國暴政,那是秦統一後的事情,由於秦的強制過頭了,在他們統一全國後,他們的統治,他們的制度,很快就變得不太合適當時的人民民眾了,所以秦也很快滅了。可以說,沒有秦始皇,沒有李斯等人,秦掃六和的事情一樣發生。拿秦趙長平之戰為例,人們習慣把責任歸到趙括的紙上談兵上,歸到趙王選將不當上,把功勞歸到白起用兵如神上。其實,就算趙王不以趙括為將,秦國也沒有白起這號人物,戰爭的勝利一樣屬於秦國,因為戰爭歸根結底是經濟實力的比拼,就算兩軍不交戰,晾在那,那麼需要消耗糧草啊,那麼秦國生產力這麼高,糧食儲備遠遠高於趙國,那麼就晾在那,最後贏的還是秦國。所以說,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至於,趙國以這樣的方式輸掉戰爭,秦國領軍的叫白起,趙國領軍的叫趙括,這些等等,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

我們還可以拿大家最感興趣的三國,來分析一下。那為什麼會有三國呢?《三國演義》序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為什麼呢?是因為魏晉南北朝這個士族地主階級做統治階級的時代我們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就是由貴族轉化為庶族的時候要經過士族這箇中間環節,因為士族他是一半象貴族,一半象庶族,為什麼說他象庶族呢?因為他歸根結底是平民,他不是貴族,這個象庶族。為什麼說象貴族呢?因為他實際上世襲和壟斷了仕途,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啊,魏晉南北朝這個歷史階段的出現是必然的,何況到了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壟斷了仕途,這就是占領了上層建築,已經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濟基礎,這個階級遲早要登上歷史舞台,但是三國插進來了,三國是什麼?我們前面講過了,魏、蜀、吳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權,這我們前面已經交待過了,所以三國是插曲中的插曲。至於,那些什麼諸葛亮,關雲長,曹孟德,孫仲謀,司馬仲達的風雲人物的出現,和他們的某些故事,就是偶然性了。如果沒有關雲長,那麼就或者會有一個長雲關,幹著跟關雲長差不多的事。但是由於他畢竟不是關雲長,兩人或者性格不同,那麼換成長雲關,可能就在華容道口砍死了曹操。那麼曹操那時死了,代不代表劉備或者孫權就能馬上滅魏了,那肯定是不能的。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應該這麼分著,還沒到合的時候。具體來說就是,魏國那時的實力是客觀實在的,這種客觀實在不受曹操個人是否存在而影響,曹操死了,曹丕就提前登上舞台,拿著魏國已有的客觀實在,跟孫劉繼續抗衡,其它以後的故事,也會類似地發生,只不過主角換成曹丕而已。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就是這種結合,構成了中國五千多年來這麼精彩斑斕的故事。

所以,通過讀歷史,我們除了增加了個人歷史知識的儲備,我們還要學會思考,學會通過對事件的分析,得出關於社會如何發展,為什麼會這樣發展的結論。所以,讀歷史,提高了我們對社會事件的分析能力,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社會發展的形勢與方向,有助於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就是唐太宗說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