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老王讀後感500字

老王讀後感500字(一)

《老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主人公老王生活困苦,難以維持生計,但他善良淳樸,臨死前一天還親自為作者送香油和雞蛋,表示感謝。而作者也曾接受過老王很多幫助,所以她寫下這篇散文來紀念老王以及對他表示讚揚和同情。

老王雖然窮困潦倒,但他盡力去為作者一家人提供幫助,從送冰和送錢先生看病這兩件事中就能夠體現老王心地善良,老實厚道。在那個動亂的時期,老王誠心幫助作者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但他的雪中送炭令作者感動,也讓我們感受到質樸的溫暖,他並沒有考慮到自己可能會被批鬥,更沒有打算謀取任何利益,正是他的這種可貴的品質,讓每一個人都能記住他--一個默默無聞又淳樸憨厚的老人,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靈。

就是這樣一位窮苦的老人,臨死之前仍然對作者心懷感激,親自艱難地帶病給作者送來香油和雞蛋。雖然這些都微不足道,但我們能感受到了老王的知恩圖報和極其純樸的心靈,寫出了作者心中的心酸和感動。老王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他的精神品質卻是許多人不具備的,他寡言少語,卻總是盡力地給予別人幫助;他生活貧苦,但從不欺詐別人,缺斤少兩;他擁有不幸,可他卻想自力更生,不接受別人同情的施捨。我們在生活中應該給予像老王這樣的人更多的關懷,維護他們的尊嚴,學習他們的品質,而不是去輕蔑他們,或者用金錢侮辱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我們也同樣要從老王的身上學習這種舍已為人的精神,盡力去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來自於身邊人的真誠關愛。

老王讀後感500字(二)

楊絳先生的《老王》,我很早就已經讀過。

第一遍是粗略的看過,滿心的感覺就是一個「好」,但究竟好在哪裡,我卻說不出來,那時的感覺真的就像性急的豬八戒狂吃人參果,大嚼大咽,還來不及細品其中的滋味。

第二遍是聽說有人要用此文來上公開課,翻開借來的課本,細細地讀了一遍,然後洗耳恭聽。不能說別人上的不好,但當上課人充滿激情地說,「楊絳先生對勞苦百姓的同情……」,心裡卻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同情」是什麼意思?同情往往是居高臨下的,帶有某種先天的心理優越感,說句不中聽的的,是一種施捨的情感。楊絳是何許人也?她會用這樣的情感來對待別人嗎?

第三遍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夜深人靜之時,又一次翻開這篇文章,用心地品味了一遍。也許是寂靜的夜終於沉澱了紛亂的思緒,心弦被悄悄地撥動了。一個問題泛上心頭:「楊絳先生為什麼要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個「愧怍」從何談起?回想公開課上,授課老師也提及這一句,並由此引申出了對主題的探討:「對普通勞苦民眾的同情」。我卻覺得,這個思路是對的,()這一句的確是理解此文的關鍵句。但引申的具體內容我不能同意。這種「愧怍」並不是源自於「同情」!

那麼到底是源自於什麼?心頭似乎一瞬間湧現了千言萬語,待要捕捉,卻又在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到底是什麼呢?我長長地嘆了口氣,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什麼楊絳先生會感到愧怍?愧怍就是慚愧,她為什麼會慚愧?不可否認的是,老王的苦難、不幸與她並無關係,況且她自己也並不是一個「幸運」兒!苦思之下,突然一個詞躍入腦海「無辜負疚」!就是它了!

老王讀後感500字(三)

這個雙休日,姜老大讓我們讀一篇文章--《老王》,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使我印象深刻,看似無道理,其實隱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我」時常坐老王的三輪,他幾乎沒有親人,有一隻眼是瞎的,因為這個,所以乘客不願乘他的車,但是在「我們」熟識的當中,他是最老實的,而且他樂於助人。後來老王得了病,「我們」送錢給他,他卻堅決不要,千言萬語他終於拿了錢可還不大放心。後來他病越來越嚴重,老王在自己生病的情況下,把新鮮的雞蛋和香油送給了「我們」,卻沒有告訴我們病情,也許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要在生活的最後時刻來感謝曾經一直關心和照顧他的人吧。

記得其中有一句「我記不清是十個還是二十個,因為在我記憶里多得數不完」,其實不是雞蛋數不玩,而是因為老王沉甸甸的情誼數不清哪!

文章不僅是為了表現出老王的無私和善良,其實真正要體現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啊!

老王是一個不幸者,可是也是人哪!可憐他就等於是侮辱他,歧視他呀!文中就有一句話:「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就是整篇文章的理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