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書筆記

百年孤獨書評

百年孤獨書評(一)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布恩地亞家族呢?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言敗的性格,無論是旅途勞頓的南征北戰,還是通宵達旦的歡娛,他們都可以用他們特有的魅力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我無法看出這個家族有什麼弱點,但他們最終也不過才經歷了短短百餘年,然後狂風襲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後代和關於他們的記憶,很快就那麼無影無蹤。但卻看不出有什麼值得惋惜後悔的地方。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我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特別興奮或者特別悲痛的心情,我覺得文字象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著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床,也沒有在等待什麼,我在幹嗎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這是本沒有愛情卻非常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反覆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讀書翻譯也好……這裡面包括了人類一切可以抵抗孤獨的辦法,如果有充滿愛心的無聊人士,完全將這本書變成工具書,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有效辦法》,換上藍色白色的書皮,寫好書腰,用大號字型和一點五倍行間距印刷,放在噹噹或者卓越的首頁進行熱賣推薦。

想來應該賣的比《百年孤獨》好許多才多。

矯情一點的文章里經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裡,寂寞泛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說上一句笑話,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愛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花那麼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後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不過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應該是作為戰鬥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這裡,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說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我們能夠怎麼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並不是什麼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著我們,而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知道自己是誰。

浪漫是接受並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己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百年孤獨書評(二)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周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周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書評(三)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最著名的作品,一舉為他贏得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我喜歡這部書,但不太喜歡作者,他對中國的版稅是獅子大開口,結果到現在都沒有一家中國的出版社被授權出版,所有看到的版本其實都是「盜版」。

《百年孤獨》標誌著拉美文學的崛起,它給我們帶來了非常新鮮的一陣南美風,即魔幻現實主義:現實與魔幻不可分割,魔幻因為有著強大的現實基礎而讓人覺得這種魔幻有其必然性,而現實因為魔幻的誇張而顯得更真實。

《百年孤獨》正是其所講的故事的高度概括:南美西班牙後裔布恩蒂亞家族整整一百年來的不斷製造孤獨和抗爭孤獨的故事。經歷了的家庭的聚散離合,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經歷了一次次輝煌與敗落,一百年的風風雨雨,終於讓布恩蒂亞家族被一陣風捲走,消失得無影無蹤,永遠和孤獨相伴了。

這部小說的特色之一,也是最痲煩的讓人頭暈的地方,就是家族中的六代人一直不斷地起重複的名字,第七代剛出生就被螞蟻吃掉,沒有來得及起。布恩蒂亞家族主要有兩個延續的名字:霍塞·阿卡迪奧,還有就是奧雷良諾,還可以加上雷梅苔絲、烏蘇拉、阿瑪蘭塔。每一代人都有人叫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再加上家族中的其它人物,這種情況真讓人受不了,讀到第四代就容易鬧不清族譜關係了。所以,連個故事的梗概都難以介紹,非得先把族譜擺出來,對照著看才能弄得清。

叫阿卡迪奧的人,叫奧雷良諾的人,叫雷梅苔絲的人,叫阿瑪蘭塔的人,等等,不僅性格極像,而且宿命也很相像。整個家族都陷進去了某種被詛咒過的宿命,那宿命正是寫在印第安人赫爾墨德斯的那本羊皮書上。家族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慄。

裡面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烏蘇娜,其實就是實際的家族的族長,她堅強、剛毅、善良,永遠堅實地鼎力在現實主義的大地上來支撐著這個家族。最喜歡的是第二代家族成員中的雷梅苔絲,她幾乎聚集了女性所有的優點,讓人不得不愛。其它人物,大部分都有其可憐而又可恨之處,那個第四代的,奧雷良諾第二的妻子菲蘭達,則完全是可鄙的。

布恩蒂亞家族在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年來不斷奮鬥,這個創業史其實就是拉美大陸的殖民者們不斷拓荒與發展的歷程。這也是包括哥倫比亞在內的,拉美許多個國家的建國和奮鬥的縮影。而其中的哥倫比亞,尤其命運多桀。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這也難怪,馬爾克斯在書中表現出了一種深深的悲觀之情,布恩蒂亞和馬貢多鎮最終被風吹走,正是這種悲觀的最好表達。

孤獨,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共同命運,每個人都逃不脫。一家七代人從創業到敗落到復興到毀滅,都與孤獨這個主題緊密相關,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獨,每個人都看上去是孤獨的,他們無法溝通,無法互相支持,無法攜手共振家族,只能任孤獨把一個又一個家族成員扭曲和毀滅。馬爾克斯把每個人的心路歷程和外在表現都刻畫得淋漓盡致,孤獨就在每個人的個性中凸顯出來。

我覺得這種孤獨並不僅僅只屬於布恩蒂亞家族,甚至不僅僅只屬於拉美,我覺得孤獨是全人類所面臨的一種命運,換句話說,孤獨才是人類生存的真相。每個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產生了絕望、冷漠和痳木感。正因為孤獨,我們才會備受苦痛,備受內心的煎熬。放眼市井,雖然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但每個人卻愈發孤獨了,也就愈發寒冷,愈發痛苦。

但孤獨也就孤獨吧,卻沒有必要把自己迷失在其中。孤獨過了頭,其實就是矯情了。溝通、信任、理解、關心、支持,這些都是天生的破除與中和孤獨的妙方。但處置孤獨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納孤獨,與之相處,不要讓孤獨破壞心情,蒙蔽心靈,而是讓情感細膩,心靈深刻。

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給他們帶來的只是愚昧、落後、保守、僵化,這也是為什麼結局讓他們毀滅的原因。馬克克斯在最後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想這是一種深沉的悲愴,更是一種改變自身性格和命運的希望——對拉美,對哥倫比亞,對他自身。

馬爾克斯對每個人的描述,都是在描述一種孤獨。能讀懂孤獨,品嘗孤獨,才真正讀懂了這本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