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高三勵志

高考經驗:衝刺階段「理」重於「做」

高考經驗:衝刺階段「理」重於「做」

   「實驗100次,99次往往是失敗。遇到難題,關鍵是找出原因,再實踐,再找原因。」已故原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鄧景發教授的這句話,對同學們高考最後階段的複習都很有啟發。

經過了高三一年的訓練,「找問題——精練——找問題」的循環上升之路是我們的最佳選擇。衝刺階段,我們就要突出一個「理」字,把訓練成果轉化為考場上的戰鬥力。

那麼,如何「理」呢?

第一,「做」是「理」的基礎。

如果沒有前期大運動量的訓練做基礎,對基本概念、基本解題方法都是模糊的,又能理出什麼頭緒來?「理」是攀登,是升華,對於理科學習來說更是如此。

第二,「理」要自己來。

有些同學喜歡看參考書上總結的解題技巧、注意點等,這是對的,但停留於這一步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按照課本,輔以高質量的參考資料,( )複習完一章知識後,要能回答下述問題,才能給自己「通行證」。

1.這章主要講了什麼問題?核心概念、知識點的定義是什麼?

2.這章知識是如何展開的?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如何?新年華學校

以上兩點可用「知識結構圖」或「思維導圖」檢驗。如果是文科的內容,還可以試試「自己講課父母聽」或「自己講課自己聽」的做法,自己說不清楚、甚至是講不下去的地方,就是問題所在,這樣不但可以更好地查出自己的知識漏洞,還可以讓複習工作變得更有趣。

第三,「理」與「做」要結合起來。

強調「理」,不能理解為「不做」,( )最後階段保證每天的定量訓練,對於保持考試狀態至關重要,我們反對的是衝刺階段開夜車、游題海的無效做法。新年華學校

   「做」——「理」——「做」,高三的學習就是這樣往復循環,但每次「做」的感覺不一樣,正所新年華學校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理」後再「做」,必能思路更清、步序更明,如「庖丁解牛」——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推薦閱讀:[寶貴的四十條高考經驗] [寄語高三學子:百日衝刺 決勝高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