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心術觀後感

心術觀後感(一)

已經很久沒有看現代生活片了。我不是不喜歡看生活片,主要是喜歡看時間跨度大的連續劇,例如《從農奴到將軍》、《我這一輩子》類型的奮鬥史。朋友介紹這一部《心術》,抱著試一試看的心態就下載看了起來,剛剛看了一點就被劇中的人物劇情吸引住了。這是一部作為國內首部反應醫患關係的電視劇,電視劇《心術》將為人們真實的呈現醫護人員的生活環境與情感狀態,集中討論了醫患信任危機、醫生吃回扣、醫療訴訟等熱點社會話題。

現在的醫患關係已經是現今社會的熱門話題,紅包基本成了醫院的代名詞,特別是做手術,只要是做手術的基本沒有不想送不送紅包這個問題的,患者很多都是在想,假如不送紅包,就不敢去做手術,總以為醫生會留一手,患者及家屬就會怕犯忌諱。受社會的影響,個別醫生的道德水準也降低了,不給紅包就給患者臉色看,把患者當作發家致富的工具。醫患關係開始緊張起來,患者不敢相信醫生。作為一個人幾乎沒有不生病的,生病就會和醫生打交道,作為患者信任醫生無疑對病情的治療,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心理療法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建立起良好的醫療秩序,醫患雙方建立充分的信任,患者不信任醫生就很難徹底治療疾病。我的一個老領導給我講過這樣的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六十年代末,他剛剛大學畢業,在醫院工作,有一位婦女抱著一個孩子讓他治療,當時他看到這個孩子已經死亡了,告訴這個婦女孩子不用治療了,但是,這個婦女還是不甘心的問:「陳大夫在不在?」(陳大夫是這個醫院比較有名望的的老醫生)。這是什麼樣的一種信任啊,就是孩子已經死亡了,沒有經過自己信任的醫生判斷就不願放棄。

《心術》是一部大型醫療題材電視劇,關注醫護群體,揭示當代中國的醫患關係現狀。裡面有許多橋段和台詞直接觸及今天諸多敏感醫療話題,令人深思。首先是《心術》的真實感來自於它不簡單地追求戲劇性,而是擺脫神秘化的成見,重新去發現醫生的工作生活狀態。霍思邈、鄭艾平們不總是遇到「急診」被緊急召回,工作之餘他們也輕鬆調侃、家長里短;劉晨曦既是神經外科醫生,同時也是腎衰竭患者的父親;「美小護」剩女愁嫁,常常因為護士身份而受到莫名的「歧視」……總之,和其他群體相比,他們一樣有困惑,也有尷尬,有委屈,也有成就感,只不過這些情感的來源和方式有所不同。這種真實顯示了作者創作的誠意,讓人自覺不自覺地對作品有了信任。建立在真實自然的情節基礎上,劇中人物大段大段的議論也就顯得入情入理了,並且放大了故事所要促成的「不同群體間的和解」的效果。

其次是真誠地理解醫患雙方。它沒有停留在醫患矛盾的表層去製造戲劇衝突,而是體貼地發現矛盾背後醫患雙方的訴求和心態。患者「鋼絲男」賴在醫院不走是病痛折磨和極度貧困所致,他最終選擇跳樓,想把捐款留給老婆孩子,為的正是擔起對家庭的責任。腦瘤需不需要做手術?有時候即便專家也言人人殊,並無定論,考慮到「手術與否」對患者產生的心理暗示,問題就會更加複雜……《心術》充分展示了這種複雜性,並且讓複雜性自身產生戲劇效果,在觀眾愉悅的觀賞中不斷地滲透和說服,最終讓人「心悅誠服」。

現在的個別患者及家屬恨不得殺雞取卵,有事沒事就去醫院鬧一番,個別媒體也並沒有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任何事情,無論誰對誰錯,只要一扣上醫患關係的帽子,好像就是醫生在欺負患者。其實,就是一個技術非常精湛的好醫生也不可能避免醫療意外和無可預知的醫療事故,患者應該去理解醫護人員。

海清、張嘉譯、吳秀波等演員的精湛演藝,在這部電視劇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心術》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醫患關係這個問題,哪怕不能起到什麼實質性作用,但是讓大家重新用一個較為公平的眼光去看待醫生,這部電視劇就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了。這一部電視劇對於醫生形象,細節漏洞無傷大雅,過度拔高則沒有必要。誰不希望現實中的大夫都這麼帥氣、善良、負責,醫術高明還不收紅包?問題恰恰在於,如果我們經受了《心術》的沐浴,使我們真正去理解醫務工作者,使他們更好的為我們大家服務。

心術觀後感(二)

看完《舌尖》,又發現了《心術》。

最早知道《心術》是在網上,說是寫「醫鬧」的。看到前不久全國幾起「殺醫」事件,如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水果刀」捅殺4名醫務人員、湖北荊州的手術室病人打人等,除了嘆息這個社會的不和諧,還想著《心術》也許不過是為了建設和諧社會而選擇的「教育片」。

不過看了兩集就感覺是被宣傳誤導了。還沒有看完就想寫點體會了。

《心術》並非只是寫醫護行業的職業道德,以及當今社會日臻尖銳的醫患關係,也許作者是想用這個做「噱頭」,好讓把持宣傳大權的爺們以為是「主旋律」,好過關吧!

《心術》不簡單,單就全劇處處時時所散發出的新時代的時尚與生活氣息而言,就足以看得出編導的功力。《心術》中角色的刻畫,台詞的打磨,以及對於醫療內幕以及醫患間情感甚至人性的激烈碰撞等的鋪墊和展現,表現了當下現實生活中醫護職業的真實一面,甚至尷尬的社會地位。全劇雖沒有著大力正面講述醫療界本該「仁心仁術」的救死扶傷的精神,卻通過一班或嚴謹、或幽默、或不羈,甚至有些調皮的醫護人員們再正常、大眾不過的生活,展現出了《心術》「不正」的目的——醫生護士也都是普通人:男醫生也會泡妞,女護士中也有剩女。而縈繞在劇中,常常爆發出的醫護間的「貧嘴」短語對白,更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老人的健康問題,大齡男女的愛情、婚姻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社會上的造假問題,影視娛樂圈的明星問題,……平日裡,白衣裹身、口罩遮面,神秘感和疏離感十足的醫生護士們,除了工作中同樣的刻苦與忍耐,也少不了對世俗的抱怨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讓這一部本就「心術不正」的醫護劇,更加充滿了生活氣息。

作者並不是止於此,而是進一步說開去、說深去。

醫患之間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社會,現在的社會環境,讓人對醫生的服務更多地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我付錢了就要得到等值的商品。《心術》故事展示的是,醫者僅有仁心仁術還是不夠的,還要有能夠手到病除,起死回生神手,要有能力擋住死神,任何的意外都不能發生,否則你的服務就不能得到認可,甚至會惹來一身的痲煩。社會只會同情所謂的弱者——病人。你若是費盡心力為病人解除了病痛,將病人從死神的懷裡拉了回來,那是應該的,因為醫生就是救死扶傷的,是白衣天使。但你若有些許失誤,社會不原諒你,家屬不原諒你,你自己也不原諒你。因為你拯救的是生命,不是商品,商品可以互換,而生命只有一次,不能交換。《心術》也許想告訴我們,這種將醫者的服務看成商品買賣,是醫者和患者共同的悲哀,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共同悲哀。

「鋼丁哥」想說仁心仁術在社會背景下的無能為力,醫鬧男及「醫鬧公司」也許想說的是社會道德環境,而路邊「撿」回來的患者賴月金最後不治,講的就是在生命面前,仁心仁術也是有限的,有時也是無力回「天」。仁心仁術也要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心術》還揭示了醫生這個行業的特殊環境和價值取向,告訴人們或者乾脆說告訴管理部門,不能用一般的勞動關係和分配製度來衡量和評價他們。全社會的「官本位」評價體系與仁心仁術矛盾重重,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與仁術的長期積累特徵矛盾重重,我們的社會管理科學還處於起步階段,還處於一把尺子打天下的時代。()醫者如此,醫院如此,我們每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何嘗不是被如此蹂躪著呢!

《心術》拍得很有誠意,它以當今社會日益突出的醫患矛盾為切入點,在沒有迴避部分醫生「一切向錢看」價值觀的背景下,也沒有把重建良好醫患關係的責任推給社會,而是通過二師弟吳秀波和大師兄張嘉譯的一段對話,道出了醫生的責任:「師兄,我想你一定記得教授的話:醫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關懷,不僅看好病人的病,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第三重,那就是進入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我相信,大部分醫生都達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夠達到第二和第三重境界的,則是具備了仁心仁術的高人。大師兄和二師兄都是這種高人。

面對生命攸關,醫生的精神壓力大過任何一個行業和崗位。如果醫生缺乏患者基本的信任,讓醫護總是處於撇清責任,遠離糾紛思維定勢中,加上卑微不濟的薪水、隨叫隨到的工作、大打出手的醫鬧,一定會為醫療事業貢獻一生的理想打上重重的問號,不少人就會象谷醫生那樣另擇他業,「第一重境界」的醫生我們都將會失去。這才是真正的全社會的悲哀。

《心術》只是單方面的提出了醫生的責任,找回互信,消除「信任危機」,社會的責任還是要靠社會!

《心術》比《生死依託》精緻百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