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影評

金陵十三釵影評(一)

那一年高三,躲在被窩裡看完《山楂樹之戀》,莫名其妙的哭的一塌糊塗,這一次,看了金陵十三的簡介,毅然走進電影院,走進一段一生一世的深秋冷夢。

一直在想,觀眾是不是會有無法理喻的傷感,是戰士在廢墟中目送女學生的莊重惹得我們落淚,還是女人與女學生之間的惺惺相惜讓我們感動,是的,與小說相比,電影會將當時的傖俗深刻化,但我相信,那些想表達的已經有所表達,我們整個民族,對那個無比沉重歷史的描述,從來都是憋在心裡,哽的慌,卻說不出……但至少,金陵給了我們一個震顫,如果可以,我希望通過奧斯卡,讓他國之人也可以淺淺的看到莫大的創口背後,整箇中華民族無法言說的痛楚,我們是太痛了,痛的太久了,以至於不得不沉默的壓抑著,漸漸的也就結痂了,但那種痛的感覺怎麼可能忘了呢?

十三釵,說的是女學生還是女人,不得而知。我一直覺得主角是那十三個女人,那些在風華雪月場所里消磨了青春與美麗,內心存著的深刻,經歷過的滄桑,她們已經漸漸放棄了敘述,有時候我也會想像,她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用來邂逅一個個完完整整的過客,那是得有多少浮浮沉沉的感慨,而這一切的感慨,縱使是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也會受到世人的唾棄,因為,不曾也不會有人懂她們。

玉墨,秦淮河女人中的頭牌,在教堂大門外,那麼無所謂的抽著煙,那樣一種看不起整個世界的神情,那樣一種慵懶和高傲的氣質,我竟然感動了,直到後來,用依舊看不起整個世界的神情打著教父的臉,那種冷漠是心死的寫照,是十三歲痛苦經歷後的寫照,一次痛苦,就已經足夠毀掉一個人。對著純潔的像十三歲之前自己的女學生,玉墨硬是推開地窖的開口,吼著,讓學生進來,人性,原本就是一個複雜的話題,我只是知道,當書娟望著玉墨的眼睛,決議上樓引開日本鬼子的時候,女人與女學生之間的惺惺相惜令人唏噓,而最後,女人們歡快的裝扮成女學生模樣,那麼義氣凜然的說笑著,仿佛那只是一個盛宴罷了,故事自然沒有給她們結局,然而,電影中,摔碎了的包裹著藏在胸前的鏡片已經宣告了她們真正的凜然,絕意不歸。

有太多的台詞的深深的印刻在腦海,玉墨哭著對神父說,我的人生從來不該是這樣的。豆蔻對著浦生說,以後你娶我好不好,我彈琵琶,你拿個棍討飯給你媽吃好不好?只是這樣,凌亂著,有些惱人的無頭緒。電影裡,日本鬼子的兇殘已經無法言述,豆蔻,這個執意要拿琵琶弦彈秦淮景給浦生聽的少女,最後那麼慘死在鬼子手裡,血腥,悲憫卻難受的掉不出淚,大街上,那些赤裸半赤裸的屍體,已經沒有了尊嚴,所有的華麗與嬌氣,所有女人應該有的驕傲與自尊,已經埋葬在戰爭的廢墟中。

故事的地點,純淨無比的大教堂,莊嚴,神聖,是不是就與那些殘忍,殺戮形成了鮮明對比。教父人性的復甦,那句振聾發聵的英文與女學生們驚恐的臉形成對比。在那面大大的紅十字旗幟落到地上,那麼一刻,有一種絕望,在沒有文明可言,沒有人性可言的日軍面前,所有的純潔與美好都可以被毀的很徹底。他們又怎麼可能理解中華民族對侵華戰爭的介懷,對日本民族的介懷?然後開始感懷現在的世界,至少,人性沒被泯滅就有希望,人性沒被泯滅,人與人之間就有了存活得空間。

激烈的巷戰,那些只差一步之遙就可以出城的南京守軍,為了護送女學生,拼掉最後的性命也要多毀掉一些日軍的裝備,那個鏡頭,戰士們默默的注視著逃命的女學生,神情那麼莊重。我時常揣測,在那樣一個絕望的時代裡,是不是生與死的界限就沒有那麼分明?一面是滿城屠殺過後的亡國奴命運,一面是抵抗到最後一秒犧牲性命,那些守城的無數少年們選擇了義無反顧的犧牲。

金陵十三釵影評(二)

看完《金陵十三釵》,第一感覺是「不像張藝謀電影」。《英雄》之後的張藝謀的電影,尤其是「大片」都是顢邗唐突,昏庸錯亂的代名詞,但《金陵十三釵》卻能夠分平調勻,照顧周全,像是一個頭腦正常,智力及格的人拍出的片子,而在中國的電影中,顯得主創者頭腦正常,智力及格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當然,作品是一回事,人是另一回事,張導作為自然人,那肯定是進化得最完善的,智力不會遜於中央政治局常委。於是,在正常作品的背景之下,竟然凸現出老謀子超凡的雞賊來。

在《金陵十三釵》上映前,就已經有大量的聲音叫囂反對表現「妓女救國」了。老謀子看來預先料到了這一點,特意在片中添加了中國軍人正面抗日的鏡頭。

其實在我看來,「妓女救國」這種說法是很無厘頭的。首先南京大屠殺的背景就註定這個故事不是個「愛國」題材。一幫人在城裡見人就殺,有沒有「國」這個概念已經無所謂了,鬥爭的焦點純粹是侵犯人權和保護人權。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不管是中國人,日本人還是美國人,都應當知道自己怎麼做是正確的。假如說拍抗日戰爭中的愛「國」題材,就應當拍七·七事變前的半獨立軍閥宋哲元如何在冒死給蔣介石做盾牌,和自己單獨找日本人簽協定之間選擇,或者山西的八路軍如何在打鬼子和搶閻錫山之間做出選擇。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主線就是一群妓女想法保護一群學生,和「救國」沒有關係。但是為了堵住持「妓女救國」說的人士的嘴,老謀子還是表現了國軍的正面抗戰。其實,從劇情來說,這樣的戰爭場面完全沒有必要,尤其是佟大為雜耍式的「狙擊」戰術,實在是畫蛇添足。但是,添上點戰爭場面既能堵嘴,又添加了視覺要素,可謂一舉兩得。

其實,老謀子的精準計算還遠不止這些。下面再舉兩例說明一部電影怎樣「分平調勻,照顧周全」。片中書娟他爸是個漢奸,但同時也有善良的一面,但是呢,又不能說漢奸是好人,怎麼辦呢?在結尾,這個男人莫名其妙地被日本人一槍崩了——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跟著他們連命都得丟!

還有,拍攝強姦戲一直是個兩難。一方面觀眾會同情被強姦者;另一方面內心又希望看到色情鏡頭。如何平衡對暴力的批評和色情感是個大難題,在這個方面《金陵十三釵》做得非常出色!最出色的是豆蔻之死的處理,這麼可愛的一個姑娘就這麼死了,讓人心碎,但最後一個鏡頭中,豆蔻黑頭髮上的紅血滴在雪白的肩膀上,確實也是重口味美學。電影嘛,就是既滿足觀眾的聲色之欲,又不讓他們感到內疚,這事兒說開了也沒意思了。

好了,上面說了讓我十分討厭,但是老謀子努力化解了的「妓女救國」的難題,其實這部電影真正的難題並不在此,而是在於「妓女代替學生去送死」這個設定的價值觀問題。好了,既然說到價值觀,在這裡一定要簡單說說現代流行的價值觀是什麼。

現代流行的價值觀:第一,個人擁有處置自己身體和財產的自由;如果要個人做出犧牲,那麼需要徵得本人的同意;第二,功利主義原則,既衡量一種行為是否正當,衡量標準是能否讓儘可能多的人獲得儘可能大的幸福;第三,結合第一和第二,不能為了多數人的幸福犧牲少數人的幸福,除非得到犧牲者本人的同意。

很簡單的原則,可惜多數中國編劇不知道。中國一直習慣鼓吹「自我犧牲」。其實,生命是平等的,如果一命換一命的話,自我犧牲完全沒有任何天然的高尚之處,相反宣揚這樣的自我犧牲是邪惡的。任何獨裁政府,都鼓勵其子民無條件「自我犧牲」,以無償占有他們的勞動、財產甚至生命。所以,如果要自我犧牲,一定要能「賺到」,也就是讓人類的最大幸福增加。

那麼,妓女代替學生去死,「賺到」了嗎?比較妓女和學生的身份是沒意義的,生命是平等的,把兩者都當作主角,更確認了這種平等,保護珍貴的處女膜的思想更是狗屎,相信有這種思想的男人到了戰場上都會成為強姦狂。但是妓女代替學生去死確實能「賺到」一點點,那就是妓女原本經受過更多的痛苦,死的時候痛苦會少一些,痛苦少一些,人類的總幸福量會多一點。

但是,這點賺頭是很少的,編導要做戲才能說服觀眾。可喜的是,《金陵十三釵》終於鳥了一下一直在中國備受冷落的價值觀。片中的約翰神甫有一段獨自思考的戲,問的正是我問的問題:「用妓女換學生,意義何在?」回答也正是「妓女受的痛苦會少一些」。

其實,這並不是特別有說服力。而男孩陳喬治代替女生赴死就完全是shit了,為了什麼「承諾」,也犯不著自己代替別人去死啊!唯一成立的理由,是這樣構圖比較好看,因為再從那12個女學生中拉出一個,實在是有點沒面子。

但是,並不需要特別有說服力,觀眾其實是很容易被說服的。我經常說,編導和觀眾的關係,就好比兩隊打籃球,觀眾總是阻擋編導,所以編導得想辦法晃過他們。但是,和打籃球不同,觀眾內心中其實渴望對方贏的——誰買票進影院是希望看到自己比編導還聰明啊?所以,無論如何,你總是要晃兩下的,可惜的是,多數的中國編劇晃都不晃,直接就撞在觀眾身上了,還妄圖把他們撞倒。

有趣的是,似乎編導還覺得說服力不夠,還安排了妓女們發誓「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還把利器帶在身上,說「扎瞎鬼子一隻眼也夠本」,這又從保護學生變成「妓女救國」了。解決電影的價值觀問題就好比鈑金工搞平汽車的機器蓋子,如果鋼板本身下料有問題,那不論怎麼敲,都會不是這鼓出一塊,就是那缺一塊。()好在觀眾其實不是特別在乎這些坑坑洞洞,細看殲十戰鬥機還渾身坑窪呢,大面上過得去就可以了。

上面說的是精確的計算,周黎明兄說這部電影是「匠人之作,而非靈感之作」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中國電影缺的就是匠人,這也是句誇獎。《金陵十三釵》也並不是沒有神來之筆。當妓女已經決定代替學生去赴死,實際上情節已經結束了,但編導還安排了大段的戲。在這段戲中,既有學生和妓女的面對面交流,也有妓女們唱歌展現魅力的戲肉,甚至還有其樂融融的喜劇成份,這種處理確實是獨特的,它的有趣甚至讓觀眾忘記了價值觀上的可疑——這就好比汽車的機器蓋子上鼓出了一大塊,讓鈑金師傅鼓叨了幾下,弄成了一個進氣口,反而顯得高級了。

總之,《金陵十三釵》不但是最好的張藝謀大片,而且是《英雄》之後最好的中國大片,也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最佳故事片。它好就好在正常,正常主要在價值觀上的正常。中國社會價值觀極度扭曲,而成功者囿於奮鬥的繁忙,或者自鳴得意而疏于思考,所以會自然地把扭曲的價值觀帶到電影裡,說服不了觀眾又找不到毛病所在;而價值觀稍稍正常的,就是「傑作」了。在這裡,感謝了不起的劉恆,曾經看過他寫的《張思德》,佩服他能把這部毫無意義的狗屎電影寫得這麼有情趣,好萊塢的同行真的做不到。而在正常且有意義得多的《金陵十三釵》裡,他發揮出了不遜於好萊塢同行的水平,致敬。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