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青春派影評

青春派影評(一)

上了電影專業的研究生後,寫過了很多關於電影的文字,但那多是為了作業強加的論述或是為了考試無奈的描繪,已經好久沒有像曾經那樣在看過一部電影後馬不停蹄,激動不已的在mtime寫下一段段稚嫩但滿含熱情的話語。

過去的兩年使我對電影研究者、電影製作者與單純的電影欣賞者的區別有了深刻的體會,深入到電影這項龐雜工程內部的人往往因為忙碌與掙扎而忘記了電影最初帶個自己的美好與感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導演在學生作品或是畢業初期的作品中體現出的那種熱情與才氣在經過了幾年十幾年的電影職業創作後被洗刷的蕩然無存,有的只是程式化與堆砌。看似每天在忙的還是電影,但是真正對於電影藝術與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影片、有什麼追求的思考越來越少,以至於感動越來越難,創造出感動的能力當然也隨之越來越弱。

看完《青春派》後我又有了高中、大學時期的那種想寫些什麼的衝動,不是因為這部影片是今年觀看的幾百部影片中最出色的一部或幾部,而是因為影片所講的故事與體現出來的情感是我這個89年生人的80後所真正能感同身受的。想比較同是回憶自己青春題材的影片《致青春》與《中國合伙人》,毫無疑問《青春派》與自己的人生軌跡有多的多的重合點與相似點。影片的故事並不奇特,就是講一個男孩兒高三一年與復讀一年的生活,很多場景在沒有出現時我都能清楚的預料到,連男主角各種早起、跑步、苦讀、吶喊、洗冷水澡,同時配著節奏明快的歌曲(《我的天空》)的組合剪輯都被我猜到會在影片中後段出現。這一方面說明了影片的俗套、或是有足夠觀影經驗的觀眾會覺得影片小兒科,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這也恰恰說明了影片確實真實的觸動了有那些同樣經歷的人的神經。

我在觀影的過程中與後就不停的回想著自己的高中生活與高三那年,那年我看過一部就叫《高三》的紀錄片,那時還沒有cctv9台,那時我對紀錄片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cctv10的幾個節目,那時還沒有接觸過電視台體制外的獨立紀錄片,那時的我還想都沒有想過自己將來也會去拍紀錄片。看完之後對我觸動很大,當然那時我對影片的技術與手法還基本沒有概念,所以壓根兒沒有往那方面想,觸動我的當然還是影片的內容。影片以極為寫實的手法記錄了一個偏遠窮困的縣城高三一個班一年的生活情況,樸實而真摯,對那個時代、那個地區、那樣一群孩子的展現客觀而真誠。我清楚的記得我在看完這部影片後在黑板的一段用粉筆寫了一行字推薦給班中的其他學生看,最好是能和父母一起看,而黑板的那一頭則寫著高考的倒計時。

回到《青春派》這部影片,當然,作為一部國產青春題材的影片,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如劇情俗套、表演誇張等癥結,但是縱觀全片,其完成度之高是讓人欣慰的。國內每年大量生產著完成度低下的影片,簡而言之就是故事有極大缺席或是讓觀眾感覺沒講完、言之無物。細化到劇本層面,可以看出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是了解中國當下高中教育、了解高考、了解高中生心態的,做的這一點對中國編劇來說太難太難了,多少編劇每天面對著自己的電腦螢幕寫著自己不了解的故事,塑造著生搬硬套的人物,掙扎中讓自己都難以信服。

不知道是編劇導演選取的情節或是細節具有極大的普遍性,還是湊巧片中出現的那些場面都讓我也趕上,總之,美麗而嚴厲的老師、各色奇葩同學、喜歡的女生、打架、住校宿舍夜聊、踢球、看著煙火的自習、往宿舍的柜子里一件件放好吃的……都和我的高三經歷驚人的相似,更加神奇的是影片拍攝所選取的學校也和自己的母校驚人的相似,校門、操場、宿舍、找畢業照的場景幾乎完全一樣,這樣的代入感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我想沒有這麼強烈的代入感也不會促使我一口氣寫下這麼多文字。

高三那年真苦啊,但又是多麼讓人懷念啊,很多年份我們匆匆度過,不知道自己幹了點什麼,更記不住自己幹了點什麼,但是,高三,是真正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年。那一年、那些人、那些事,一部影片能把回憶全部勾起。我不喜歡用簡單的語言評價對每一個人來說的不平凡的高三那年,苦、樂、累、痛,就算都換成四子成語都還是顯得蒼白,就讓我們所有經過那年的人心存感激吧,感激曾經的高三生活、感激老師、感激同學、感激那沒有最終走到一起的初戀、感激曾經付出拼搏的自己。那肯定不是我們人生經歷中最快樂的一年,但肯定也不是我們最黑暗的一年,讓你那無數記憶在遇到《青春派》這樣的電影後被喚醒,在你內心深處,它會永遠在那裡閃著耀眼的光芒。

青春派影評(二)

當年是因為對一個女孩的承諾而支撐著我熬過了暗無天日的高補生活,後來也是因為那個女孩我選擇了生活四年的那座城市和那所大學,儘管後來終究沒在一起,但是每想起高中生涯,那段故事總是會占據很大的空間,所以,當看到《青春派》裡居然在高補生活中被黃晶晶的一舉一動所左右,看到居然為了對方一條若有似無的簡訊而欣喜若狂,為對方一個小小的謊言而坐立不安時,我認定,這裡面講述的才是我的青春故事。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像居然那樣在拍畢業照的時候,站出來向心儀的女孩表白,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單純到只為少年懷春而放棄高考,放棄那樣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居然展現的是一個肆無忌憚的青春。看著座位前後無數次的傳卷子的場景,仿佛把我帶回到那個只會低頭做題無暇抬頭望遠的年代。上大學遵循「及格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宗旨,而高三卻是永遠在為自己沒能多考一分而捶胸頓足。你身邊的死黨總有一個是老師常常拿來教育別人的反面教材「你想學XXX麼?人家又不用高考,人家老爸是誰誰誰,人家將來又不愁餓死……你行麼?你們行麼」在那個既樸實卻已經開始拼爹的年代,好像只有全身心備戰高考才是唯一正經的事情。

一年以後,同樣的畢業典禮,同樣的居然喊停了正要準備拍照的全體師生,同樣的泰戈爾,卻講出了不同的話。居然對撒老師說,我們不會忘記你,因為我們是真的恨你,我們不會忘記你,因為我們是真的愛你。相較一年前,居然和他的小夥伴們長大了,成熟了,如果說一年前的表白,是為自己無處安放的青春畫了一個激動的感嘆號,那麼一年後的告白,則是為自己的高中生涯畫上了一個平靜的句號。句號沒有感嘆號那麼感情強烈,可是那句歌詞怎麼唱來著: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一年後的泰戈爾名言,居然沒有抄到手上,也在說明,或許,第二次的告白才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劉傑導演很好的把握住了影片的節奏,既沒有讓高潮來得太早而讓影片慢慢歸於平庸,也沒有刻意的設定煽情的台詞和橋段賺取觀眾的眼淚。一切就那樣自然而然的發生了,居然是每一個有過高中或者高四生活的男孩子的縮影,有那麼一個暗戀著的清純女孩,有幾個總能一拍即合的狐朋狗友,有那麼一個讓人恨之入骨的班主任老師,有一間恨過也想念過的教室……然後很多年之後,當你懷念這段生活的時候,也許不會記得那個清純女孩的樣子,卻能清晰的憶起當時心跳加速的感覺,狐朋狗友們不再常常聯繫,可是想起來卻還是暖暖的感覺,也許忘記了班主任老師姓什麼,可他(她)當時站在講台上怒不可遏的情形卻恍如昨日,那間讓人恨之入骨的教室,卻好像再回去看看,看看曾經坐過的位置如今是坐著學弟還是學妹?

這樣的青春故事不靠意淫,而是切切實實,但卻並不讓人覺得滿眼儘是苦楚。《青春派》讓人感慨,感慨完之後還會潛藏在內心裡久久不能釋懷,因為這裡講述的正是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試問,誰能輕易釋懷自己切實經歷過的青春?

青春派影評(三)

2013年,與青春有關的國產電影紛至沓來,從「致青春」到「合伙人」再到「小時代1.0」、「小時代2.0」,電影裡的「青春」已處在一種被過度消費的境地之中,因此「趟渾水」的《青春派》不免讓人為它的片名捏一把汗。實際上,這部電影全片除標題以外,看起來都是規規矩矩毫無野心,它並未像「致青春」一般刻意編織負心薄倖生死離別;沒有像「合伙人」那樣紀念淪為成功之成本的青春歲月並記錄幾十年中國巨變;當然,它也更不會像「小時代」一樣以「時代」之名致力搭建繁華富麗卻凶機重重的空中樓閣。

準確地說,電影《青春派》雖以「青春」為名,卻僅僅是將視線投向主人公的兩次高考,這種乍看起來的「文不對題」很容易被人當作把柄說道一番,但是,當電影結束於侯孝賢先生在黑板上畫的那個氣定神閒的圓圈之時,我不得不承認,我確實被他打動了。

《青春派》擊中人心的方式簡單有效,它用收集我們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跡的方式引發共鳴,努力證明自己才是與絕大多數人的「青春」有關的「青春」。

7月25日,在奔向點映這部電影的影城的路上,某些來自六七年前的舊事橫衝直撞,直墜我心:比如在最後一科的試卷上小心翼翼寫下當時自己偷偷喜歡的女生的名字的後兩個字,勉勵自己堅持熬過高考結束前最後半個小時。因此,我從看見電影裡男主角在高考答題紙上寫下「黃晶晶」三個字起,便終於開始忍不住托腮細看,再無輕慢之意。

男孩子對女孩子說「有什麼不合適、我覺得挺合適」,窩在窗台打電話,在高考結束前冥思苦想該如何讓自己暗戀的某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高考一結束、各自奔天涯從此同學少年都不「見」……這些現在想來如夢如幻的場景很多人必定都曾真切經歷,以至於《青春派》就成了幾乎可以與追憶一一參照對應的日記本,用讓人倍感親切的方式打開閘門,喚醒記憶讓它破冰而出。

與頻繁但不免做作的「笑點」相比,電影對高考之年所有該出現的淚點的還原更加貼切動人。()劉傑的《青春派》是像截取特洛伊戰爭第十年的《荷馬史詩》一樣截取我們所謂「青春」之中的重要年頭:那一年,阿基琉斯刺死赫克托爾,諸神大戰、木馬陷城;那一年,名叫「居然」、擅長扮演策劃人角色的男主角和他的同伴們(還有我們)沖冷水澡、試圖初戀、高考、道別、準備從一段青春走向另一段青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