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一)

人說樸實之美方為真諦,我想真正的美麗不需要華麗的外表,有內自外散發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綠的畫面里沒有一張不散發著這樣的樸實的美感,多遠景的鏡頭描摹這青翠的山,孤寂的郵路上演繹著一個平凡的故事。

整部電影從攝影風格上來說像是追求紀實,大量的遠景來表現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義的載體,承載了一個普通山間郵員的生活理念和職業理想。父親作為一個普通的郵遞員的一生在一趟護送兒子上崗的郵路過程中得以體現。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條狗,只是人換了,郵路的生命意義卻沒有消失。一條漫長、崎嶇、孤寂的郵路上,書寫了老郵員的一生和剛開始的新郵員的生命歷程,他們只是中國千千萬萬個郵員中的一個,用樸實和敦厚的品質感動著成千山萬關注著他們的人。他們有著山一般的沉默,淳樸、不張揚,卻也有著山一樣高尚、深沉、厚重。與其說是父親陪著兒子走過一趟郵路,不如說是兒子在郵路上歷經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父子之間心與心的交談。

畫面一開始就用遠景來表現山,孤寂而美麗的山。緊接下來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對有著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仿佛只是相識,好像還有一絲硝煙的味道。兒子照著鏡子,顯然對自己即將成為一個郵員,一個國家幹部是很認同的,可是我們也看到了兒子對父親的生疏和不理解。

作品通過鏡頭的切換描繪出一個“距離”,父親與兒子之間的距離:父親和狗走在山間孤寂的郵路上,兒子和母親在家中的空間對立場景;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溝渠在一次郵路上獲得釋然。影片中父親與母親的相識場面的蒙太奇效果又為這條寂寞的郵路添加了一點浪漫的色彩。

整部影片採用綠色為大背景和基色調。綠,一種寓意生命色彩的顏色,欣欣向榮。曾經讀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對那種父子間不語的感情仍然記憶猶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樣是父對於子深深地愛。

狗在中國的定義是忠誠,就像是老郵員對自己有的事業的忠誠一樣,自然的與山融為一體,看似簡單卻和諧統一。山、人、狗,是山承載了人的意義,是狗彰顯了人生的內蘊。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影片一直都在詮釋著這個問題,是一個人活著動力,做人處事的原則和有擔負的責任感。

美麗的鄉間風景和著清新的音樂,純樸到有些憨厚的父親和略顯浮躁的兒子一起走在鄉間的郵路上!對於父親,這是一種責任的終結,裡面承載著自己生命中的太多重量;對於兒子,這是一種新生活的開始,送信過程中對於自身責任重要性的漸漸認可、在此過程中與從未有過心靈對話的父親慢慢和解乃至最終理解父親。這樣複雜的轉變發生在三天的送信過程中。

鏡頭推到父親在兒子背上默默掉落的兩滴眼淚,兒子看著父親佝僂的身軀時複雜的表情,影片將這一情緒一直持續到父親在家門前看著從此踏上自己為之奉獻了一生的鄉間郵路的兒子時候的悵然若失和欣慰的情緒時最後升華!侗家姑娘和倚門企盼的瞎眼老嫗,希望和責任。這是兒子以後生活道路的兩個推動點,是這條郵路承載的稱之為希望的東西,還有那如山般厚重的人生,它們亦如我們的人生,要在樸實中見唯美,真實中顯純淨。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二)

父愛就是一條長長的郵路,只有走過了它才能深深的讀懂它的深意。

本片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第32屆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影片獎;第31屆印度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銀孔雀獎;日本“電影旬報”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日本電影筆會獎。而這么多獎項的得來,導演又是靠什麼拿下這諸多大獎呢?

據我所知,霍建起不僅是個優秀的導演也是一個優秀的美術師,而在本部影片裡,他用極其漂亮的畫面,豐富的色彩,帶我們領略了那如詩如畫的青山綠水的美景,展現了20世紀80年代發生在湘南山區一個老郵遞員和他兒子的感人故事。而這種感動就像山里清新的空氣,就像湖水激起的一層漣漪,就像田野里升起的一縷炊煙,淡淡的卻很留戀。

故事很簡單,就講述了一個老郵遞員因為長年跑郵路導致腿病嚴重,然後把這份工作交給自己的兒子,第一次送信並陪他走一趟的過程。可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這樣一段郵路,書寫了老郵遞員艱辛坎坷的一生也拉開了兒子即將走上人生的道路的序幕,導演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含蓄的表達方式,消除了父子倆多年來的隔膜,通過走著一段郵路,讓兒子徹底明白了讀懂了自己的父親,也讀懂了什麼叫責任。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其實我們的父親不是不戀家不是不想家,而是作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男人應當擔當起來的責任。

影片以送信為線索,以兒子的視角和內心獨白為敘述方式,層層遞進,一點一點的冰釋了父子之間那層結了多年的冰。小時候,父親經常一個月才回一次家,在兒子印象里他就像個陌生人,對父親充滿了敬畏,父親每次回家都會帶給兒子好玩的,可見父親也很想讓兒子明白自己的愛,只是父子之間的隔膜並沒有因此而消除,當兒子喊媽的時候,父親卻在後邊抱怨兒子喊得那么親。這樣一個簡單的鏡頭也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有,跟媽很親,跟爸存在隔膜所以連個爸都很少喊,可是做子女的長大以前卻很難理解父親,總以為父親不想家,不喜歡自己。

其實父親是最愛自己子女的,只是他們不得不為了生活為了責任整日的奔波。為了讓兒子明白父親這一輩子的艱辛,導演特意安排了父親陪自己兒子走這一趟郵路,這一趟路鋪滿了父愛,鋪滿了父親的一生。在這一路上,兒子看到了父親與村秘書、村民,車娃的感情,看到父親對五婆的良苦用心,看到與侗族村民的深情厚誼,看到父親所經歷的種種困難,兒子開始接納父親,開始在心裡樹立父親高大豐滿的形象,父親是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好男人,通過兒子的內心獨白讓觀眾得以了解,導演的這種安排使其顯得更加真實有信服力,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感觸,從而達到調動觀眾情緒的效果。而影片的高潮更是讓我們感動,當兒子背著父親過河的時候,一個閃回鏡頭回到了兒子小時候,兒子騎在父親的脖子上開心的玩耍,此時父親的眼淚在打轉,我想父親的心裡一定有太多太多的感觸,當年是自己背著兒子,現在自己老了兒子長大了換成兒子背自己了,兒子的一句您該享受享受了,更是讓父親感動,也讓我們感動,感動父子的感情,感動這份久違的親情,也勾起了我們對童年的懷念,曾經我們是否也騎在父親或母親的肩頭呢?導演是一個觀察生活的高手,也是善於把握我們情緒捉摸我們心理的高手,也讓影片中父子之間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鏡頭:兒子睡覺時不自覺的把腿放在了父親的身上,父親很幸福的笑了。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就應經很清楚明白的表明的兒子打內心裡接受了父親,因為只有跟媽一塊睡時才會有這樣的動作,父親欣慰而又幸福的不正是最好的說明嗎?我們對父愛缺少的是了解和理解,而父愛對我們缺少的是溝通,導演通過這一段艱辛的郵路,成功的詮釋了父愛,也冰釋了父子之間那層薄冰,雖然只是一個郵遞員父親的路,但也同樣的天底下所有父親的路。

影片中不得不提的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老二,雖然它只是一條狗,可導演在影片中把它擬人化了,它忠於主人,充滿靈性,是父親遞郵路上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和貼心伴侶。在每每父子倆交鋒處於尷尬境地時,父親總會轉向老二,從而緩解氣氛,推動情節向前發展,在信件被風颳走時,是老二敏捷的咬住信件,緩解了父子間的尷尬局面,這個不會說話卻始終閃爍著兩個大眼睛的生靈,仿佛是一個智者,保護著父親,旁觀著父子二人。由於它的堅持,才使父子二人有了如此的接觸,才使兒子真正認同了鄉郵員的職責。

影片最後安排的也算精彩,兒子一個人背起郵包去走這條父親走過的郵路,若干年後他也會成為父親,他也會像自己的父親那樣背起責任一路風雨,一路愛心的走下去。至此,影片已經結束,父愛得以完美的詮釋,父子情得以完美的表達,導演不僅收穫到了榮耀也收穫感動。清新、樸實的風格,華美的影視空間,加上一份淡淡的感動成就了這部影片也成就了演員更加成就了千千萬萬的父親。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三)

這是一部關乎親情的片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同山間小路蜿蜒綿長。這是一部關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平淡的敘事,精緻的人情,美麗的湘西,如同夏日傍晚品著一杯淡淡的清茶,想起童年午後牆角一朵玫瑰花的開放,回味那清新而持久的親情,愛情、還有那憂傷又甜蜜的感覺。

如果僅僅從故事情節看,這部片子似乎有點單薄老套:老鄉郵員要退休了,兒子接替他的工作,在他的陪伴下開始第一次送信。在送信旅程中,兒子對這份工作對父親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父子間曾破裂的感情得到修補和發展。很老調的父子隔閡消除的故事,且根本沒有大的矛盾衝突。但在一個個小細節串起來的平淡敘事之後,卻是導演精心構置的風土人情,美麗的湘西景色並沒有削弱敘事進程,反而在導演高超的電影手法下和敘事融為一體,展現出動人的視聽語言。影片就像一杯龍井茶,初品極淡,回味卻是清新宜人。

故事發生在初夏的湘西南山區,正是草長鶯飛之時,影片中隨處可見藍天白雲綠草紅花。而給人視覺衝擊最大的正是那整片連綿不絕的綠: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穿過,兩旁的綠色肆無忌憚地延綿伸展開來。整個畫面給人非常明媚清新的感覺。綠色的大地上,陽光似乎在空氣中流動,配以靈動的民樂,不著一言,卻勝似萬語千言。

影片時而呈現明亮的美。鬱鬱蔥蔥的綠草在陽光下隨風輕搖,幽幽綠水在波心裡微微蕩漾,兒子在山坡上邊走邊唱“驛動的心”,歌聲溶化在陽光里,身體鍍上一層金色,青春的朝氣撲面而來。時而呈現朦朧的美。清晨,父子一起踏上鄉郵路,擦著土黃色的磚牆,穿過狹長的青石板小巷,走上黝黑敦實的村前小橋,遠山是淡淡的青退的遠了,只剩下兩個黑色的人影走在煙霧迷濛里。此時的村莊像被水洗過似的,並不是一眼見底的清,卻是霧氣里的透明,還夾雜著泥土的新鮮。時而呈現熱烈的美。父、子、侗族少女在田地里行走,被越拉越遠的鏡頭不斷縮小乃至隱藏,從空中俯視,畫面被切割為一塊塊耕田,紅彤彤的霞光里傳來他們快樂的笑聲,連耕田裡的水波也映紅了臉。時而呈現寧靜的美。穿過一片樹林,再穿過一片樹林,除了風聲就是樹葉聲,除了老二(狗名)的呼吸聲就是鳥兒的鳴叫聲,這個時候,只有鏡頭在說話。

影片帶來的視覺享受仿佛一次伴著溪水的旅行,聽那水流聲時而汩汩時而滾滾,時而平緩無語時而一瀉而下。

這是一部關於情感的片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像山間小路蜿蜒綿長。這是一部關於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

因為父親常年在外送信,父子之間產生了距離,雙方都渴望交流和理解,但是又都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帶著這樣一份面對親情的尷尬,以及兒子渴望得到肯定的青春衝動、父親對年華老去的無力哀嘆,爺兒倆頭一回同踏上鄉郵路。

兒子對於鄉郵員這份工作是從誤讀開始的。夾雜著對父親的敬畏,對公務員稱號的尊重,即使沒能去當兵當工人,他可以說並沒有太多的怨言。旅程還沒有開始,他就迫不及待要快些接過父親的班,甚至不樂意與父親共同完成這一次送信。他對於這份工作的想像是美好的,這種美好不是體現在工作的輕鬆上,而是體現在獲得鄉親們的期盼和感謝上。()父親對幹了一輩子的工作懷著極深的感情,哪怕接手的是自己的兒子也還是放心不下,帶著對最後一次送信的珍惜、傷感,固執地和兒子一同上路。他想指點兒子,但是年青人的反叛心理不予接受,父子之間的距離拉得更遠了,遙遙山路上,雖是父子,卻沒有交流,無法交流,形同路人。

父子感情的第一次碰撞出現在居委會一幕。兒子的感情預期受到極大的挫敗,想像中熱鬧的歡迎場景並沒有出現,就把怨氣裹在對父親的質問中。父親沉穩地捲菸,用這種舉動來表示他對於工作孤獨的泰然,並不多的話語使兒子第一次有了對工作的清醒認識。在離開這個村子時受到歡送,兒子終於領會到父親話里的含義,對工作、對父親,都有了新的認識。而父子的感情在碰撞後終於開始有了交融。

山路彎彎曲曲伸向遠方,父子送信的旅程就要走向尾聲。這一路走來,兒子重溫了父親送信的方式,從父親對於鄉親個性的了解到對於工作的熟識,徹底消除了兒子最初對工作的誤讀,更加深了對父親的了解,對工作的認同。兒子背父親過河一段是父子情的一次重生,這之後隨著旅程的接近尾聲,父親對離開工作的傷感愈深,兒子對父親的體諒愈深。及至追信一段戲,父親的奮勇,兒子的擔心,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在導演有意為之的慢鏡頭裡。至此,父子之間曾經的隔閡完全消除,雙方的理解因對這份工作共同的熱愛更進一步加深,父子情濃濃地溢出畫面。

除了父子情,影片還貫穿著鄉里情。鄉情就像整部影片中的配樂一樣,既樸實又悠遠,它是整個村子的人出來為老鄉郵員的最後一次送信送行,是侗族人對於老少鄉郵員的熱心接待,是念給王婆聽的沒有字的信,是轉娃的固執,是不留名的鄉親自發盛在驛站的水……就像父親最後告誡兒子的那樣,這份工作是苦,但是“越苦越有想頭”,“遇上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有幹頭”,做這份工作,是“沖鄉親們,沖他們住在大山里”。這話說出了一個老鄉郵員的良心和責任,但正是鄉親們的樸實、熱情,使得老少鄉郵員對工作擁有無比的熱情和責任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