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公民凱恩影評

公民凱恩影評(一)

《公民凱恩》獲第十四屆奧斯卡獎,無論是其故事本身還是講述故事的方式都是經典之作。尤其故事本身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首先,就其創作背景來說,《公民凱恩》是奧遜·威爾斯以紐約報業大亨威廉·朗道爾夫·赫斯特(1863-1951)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時寄居他人時的經歷及感受塑造出了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的形象。該電影劇本的合作編劇赫爾曼·曼凱維支本人就認識赫斯特,並且是其情婦、電影明星瑪利昂·戴維斯的朋友。赫斯特是美國的報業主。1863年4月29日生於聖弗朗西斯科,卒於1951年8月14日。1887年接辦其父的《舊金山考察報》。影片中有一幕是在紐約《問事報》的摩天大樓里,湯姆遜會見了當年同凱恩合作辦報的總經理伯恩斯坦。這位老人回憶起1890年凱恩第一天接管報社的情景,凱恩年輕氣盛,不可一世。他主張製造轟動新聞而不問事實真相確否,以此與《紀實報》爭奪讀者。而作為影片原型的赫斯特在1895年購進《紐約日報》後,增加插圖、彩色專刊和大字標題,並以聳人聽聞的手法,大量刊登犯罪、災禍、醜聞等報導,因而被稱為黃色新聞大王。當時的競爭對手是普利茲。反映了美國新聞史中新式新聞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黃色新聞的泛濫。並且在影片中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過程,與美國新聞史的歷史事實驚人的吻合。1898年,赫斯特為與《紐約世界報》競爭而帶動激情主義、責難西班牙並鼓吹美國宣戰的輿論風潮,迫使威廉·麥金萊總統在西班牙已與古巴調停的情況下,發動美西戰爭。

在政治生涯上,二者也有著驚人的相似,活躍在政壇,但永遠不是主角。但不同於影片中凱恩競選最終失敗是因為和情婦的事情敗露,而赫斯特則是由於坦慕尼協會操縱選票,他以大約3500票之差落選。赫斯特在美國乃至全球新聞傳媒史上的顯赫地位已經確立無疑,對於新聞傳媒事業,赫斯特和他所掀起的黃色新聞浪潮始終是對美國和世界傳媒繞不過去的事實。

在影片的開頭,解說詞說美國的發跡史,就是他(凱恩)艱辛的創業歷程。而影片所承載的故事也確實反映了美國新聞史的發展概況。

《公民凱恩》,是一部內涵豐富、富於哲理的傳記體影片,也是當時年僅26歲的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複雜真相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公民凱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了獨特的新穎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和創新之作。

公民凱恩影評(二)

公民凱恩不僅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實驗影片,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為人們所公認的創新之作和經典之作,被人們稱為「現代電影的紀念碑」。這部電影是1941年由雷電華公司出品;年僅25歲的奧爾遜。威爾斯編、導、演的處女之作。

影片描述了凱恩跌岩起伏的一生,這是一個特定的年代在一個簡單的生活中發生的不簡單的事情。凱恩的童年非常貧窮,但是他很真誠。但是他的母親給了他一個與現在截然相反的生活。使他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他在大都市中長大,發跡致富,又涉足政界,成為風雲人物。他因與總統的侄女結婚而青雲直上,又因與歌女的桃色事件而導致政治生涯的一敗塗地。他晚年隱居於豪華的莊園中,但因第二任妻子的離開而過著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寂生活,他一生輝煌,卻在孤獨寂寞中結束了傳奇而又曲折的一生。

片中以「玫瑰花蕾」為開頭懸念,通過記者湯姆遜訪問與凱恩有密切關係的幾位知情者,從不同的角度敘述了主人公凱恩的一生。從而塑造出了一個複雜的、矛盾的、多面的、完整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容量豐富、富於哲理的傳記影片。現代電影和傳統電影有許多分野,其中最顯著的是對故事元素的處理。公民凱恩不再是傳統的順序結構及單視點的封閉結構,而對故事作了倒敘式和開放式的處理。著名電影理論家巴贊極力稱讚這部電影,認為它把錯綜複雜的事物呈現在觀眾面前,卻未把凱恩一生的含義完全點破,這是非常高明的一點。完整地展現豐富複雜的現實情景,讓觀眾自己去感受、思考,而不強使觀眾注意什麼以接受導演對事物的單一性觀點。這在今天已屬司空見慣,但在50多年前卻是一種變革觀念的了不起的實踐!

令巴贊讚賞不已的還有,這部影片敢於運用長鏡頭,又善於運用景深鏡頭,加強了影片的總體感和立體感。他還善於運用蒙太奇鏡頭去壓縮時間,擴大影片容量,使它能簡潔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例如影片在表現凱恩與第一個妻子離異的過程時,他們的決裂當然有蘇姍的因素,但在這之前,他和妻子在思想感情上的距離逐漸加大。這期間,從結婚到離婚共八年時間,影片卻只用了六個鏡頭,僅幾分鐘時間就表現出來了。這六個鏡頭的場景都是在凱恩家的同一個餐廳里吃早飯。第一個鏡頭是二人新婚後不久,兩人穿著禮服,一邊談話一邊吃,凱恩還站起來給妻子倒牛奶;第二個鏡頭還是兩人吃早飯,彼此只交談了幾句話,凱恩沒有動作;第三個鏡頭還是在餐廳吃早飯……每次的吃飯鏡頭,人物的衣服都不相同,說明時間不同,二人的談話則一次比一次少。到最後一個鏡頭,相互之間已不再說話。更有意思的是,兩人都在看報,但看的報卻不一樣:凱恩看的是自己辦的《問訊報》,他妻子看的是他的對頭報紙《紀事報》。這一組幾分鐘的鏡頭,把夫妻倆婚後八年思想隔閡的產生、發展過程表現得乾淨利落而又淋漓盡致,也為凱恩後面移情於蘇姍,埋下了伏筆。

導演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多視角敘述結構同時系統運用了景深鏡頭推進了電影語言的演進,從而震撼了電影藝術傳統的大廈。威爾斯對片中影象和音響的創造性處理可稱是首創。他是第一個使用『縱深鏡頭」「音響蒙太奇」的人,怪異的構圖和明暗對比,高速度剪接,通過音響來轉換場景等等,是威爾斯對傳統電影審美觀念進行的一次大膽挑戰。今天的人們己將《公民凱恩》作為現代和傳統電影的分界線。它還被稱為電影藝術的「開山之作」。

《公民凱恩》的實上貢獻在於威爾斯掘棄了當時通行的電影美學原則。標誌看電影藝術史開始了一個新時代。本片處在戰前電影偉大傳統的結束和四五十年代電影的開端之間,對世界電影發展的影響無論如何評價都不過分,同時威爾斯本人扮演的凱恩一角迄今仍是電影表演的範例。

《公民凱恩》有大量對電影藝術的革命性創新。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通常一場戲由全景來交代環境,然後通過人物對白的特寫鏡頭來推進劇情的發展,最後又用大全景為場景打上句號。但《公民凱恩》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常常用特寫來開場和結尾,中間部分喜歡用長鏡頭,並不時加以變換,利用人物之間的位置製造「三角構圖」。這種古典構圖法還充分發揮了前景和背景的聯繫,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深聚焦」效果。

主人公凱恩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物形象,他堅定自己是美國人,體現出當時美國被扭曲的普通人的特徵,他渴望愛,可是他有一次又一次的摧毀自己的愛。這種性格造就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同時也體現了那個時代,他擁有無比的權勢和財富,精神卻無比孤寂,經濟和政治上的追求毀滅了他感情上的追求,他渴望愛,也付出愛,但資本扭曲了他的靈魂,把愛看成了一種占有,因而他無法獲得真正的愛,而他最大的悲劇還在於他無法忘卻這種情感,因此他只能永遠地處在追求——毀滅的痛苦的漩渦之中,「玫瑰花蕾」也只能成為他人生的一生嘆息了……

對於凱恩,很難來下一個確切的評價,就如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一樣,我們看到的凱恩只是我們眼中的一個凱恩的側面而已,也許較他們來說,我們多看到了凱恩的幾個性格面,但誰又敢斷言他認識的是一個完整的凱恩呢,就如同沒有人敢說他眼中的哈姆雷特是真正的哈姆雷特一樣。但是有這麼一句評價正符合了我心中的凱恩形象,「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英雄,在極度膨脹的欲望中走向了毀滅……」

公民凱恩影評(三)

這是一部由年輕的電影天才奧遜·威爾斯在25歲時自編自導的電影,119分鐘的黑白影片著實不能穩住台下面的觀眾,幾年前,我十分不喜歡這種電影,覺得冗長又平淡無奇,再加上黑白除此之外再也不能給予我們視覺衝擊力的影響。最近又看了幾遍,閱歷的增長讓我重拾經典,這不愧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威爾斯不愧是一位電影奇才!

《公民凱恩》拍攝於1941年,20世紀四五十年代正值美國資本主義興盛階段,期間經歷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雖遭受重創,但在羅斯福總統的統治下重又恢復並進入黃金髮展階段。影片是虛構的一個資本家凱恩,這個形象反映了當時美國資本主義巨頭的現狀,甚至可以說是多個形象的重組構成的,通過敘述凱恩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資本主義神話下那些不為人知的複雜真相。從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了權力和財富下的自我毀滅。首先,我認為這是一部探索性質的電影。屆時的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大勢良好,西方其他已開發國家唯美國馬首是瞻,世人的眼中,資本主義永遠是光輝燦爛的一面。()《公民凱恩》中,製作者試圖扭轉我們片面的觀點,影片一開始就是通過一個特寫鏡頭向我們展示鐵柵欄上掛著的一塊路牌:不準非法進入。而此地正是報業大亨凱恩的出版帝國。看完整部影片,在結尾處又用了一個特寫鏡頭重新回到那塊牌子上,這樣首尾呼應,試圖讓鏡頭帶著觀眾違背「不準非法進入」的條款,走進凱恩的出版帝國,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讓我們自己去探索資本家內心的隱秘和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樣,影片就帶有了探索性質。

在電影的開始部分,鏡頭帶著我們走進凱恩的私人寓所,在昏暗沉悶的房間裡,伴隨著一聲「羅斯班」,一個漂亮的水晶球從凱恩的手中滑落,散成一地的碎片,繼而護士走進來。這裡,凱恩先就死了,影片通過一位新聞記者追查凱恩臨終的遺言「羅斯班」到底為何人何物而前去採訪凱恩身邊的人,以閃回的鏡頭展示了凱恩的一生。影片中的五個閃回均是凱恩的監護人柴契爾、助理波斯丁、好友李蘭德、妻子蘇珊以及管家雷蒙對凱恩生前的回憶。到最後,「羅斯班」的搜尋本無意義,凱恩身邊的人對於他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這是一個內心複雜和充滿著矛盾的凱恩。影片中在蘇珊離開他之後,又一個鏡頭是凱恩含著眼淚,拿著水晶球,慢慢從臥室走出來,走廊兩旁的鏡子中出現了很多凱恩的形象,他們步伐一致地走過去,似乎有一刻,我又覺得每一扇鏡中的凱恩的神情都是不一樣的,覺得每張表情應該都不一樣。這是一個內心矛盾的人,鏡頭向我們展示了凱恩性格的多個面,將不同的方面這樣赤裸裸地展現給觀眾。這個鏡頭很震撼人心!

凱恩的妻子蘇珊將要離開他時,她說:你不會給我真正想要的東西。凱恩同身邊的同事發生矛盾時,他總是用一句話來威嚇:我是凱恩!「我是凱恩」這句話在影片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它反映了當時美國一代資本家孤傲、目中無人、善於用權來控制一切。而蘇珊的走似乎讓他終於清醒,正如湯普遜最後所總結的「凱恩先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的東西,但又失去了。可能羅斯班就是唯一他不能得到跟失去的,羅斯班只是拼圖裡的一塊,丟失的一塊。」

他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而最終,他又失去了這一切。他自認為,權力和財富能讓他擁有一起,可正是這些,讓他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童年時那可愛的雪橇已成回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