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鐵皮鼓影評

鐵皮鼓影評(一)

德國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作品我並未系統仔細的讀過,但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也足以讓人對這個作家扭曲、充滿隱喻和怪異的超現實手法產生極為深刻的印象。作為20世紀前半葉最重要的德語作家之一,他以《鐵皮鼓》為代表作,深刻的刺入一個時代背後的荒誕、虛無、罪孽和瘋狂,充滿了犀利的反省和批判,從而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

而之後德國新電影四傑里的沃爾克·施隆多夫,同樣是一個對時代充滿反思的導演。所以他很快看重這部反映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黑暗歷史的《鐵皮鼓》,並且做出了十分精當的電影化改編,呈現出了一個晦暗而醜陋的光怪陸離的世界。《鐵皮鼓》也和當年美國大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平分了當年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和次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電影以奧斯卡的口吻,來敘述了自己家族和自己一生的經歷與見聞。奧斯卡這個亂倫和破忌誕下的後代,從出生起就開始面對家庭里的各種淫慾和成人世界的醜陋。三歲開始,奧斯卡因為對成人的畏懼而拒絕成長,希望永遠保持童年,保持純真。可是20世紀上半葉的德國,一直是動盪不安和充滿焦慮與苦澀的。停止了成長的奧斯卡,在這個荒誕的時代裡,結識了不少人,甚至最終加入了法西斯。屠殺、戰火、紙醉金迷……奧斯卡的身體雖然停止了生長,但是他的內心卻是不斷成熟和老化的。他可以用自己超強的聲波震碎玻璃。但是,停止成長並未保護住奧斯卡,甚至他變得比成人們更加讓人令人厭惡。奧斯卡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而奧斯卡才開始一點點慢慢覺悟自己的人生。最終,他終於做出令一個沉重的抉擇,重新開始成長。

停止生長的奧斯卡

奧斯卡是一個充滿了魔幻色彩的現實寓言。從他出生開始,他就有了成年人一樣的智商和記憶,外表幼小,內心成熟。這種內外的脫節,在之後的拒絕成長里達到了另一種極致。奧斯卡同時又是一個十分強烈的利己主義者,一個十足自私的傢伙,這也是他令人厭惡的一點,所有他身邊的人,幾乎都是由此而被他拖累而死的。從這一面上去看,奧斯卡其實正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一種脫節感,耗盡了德意志的內在高貴精神品質,只剩下了窮兵黷武的瘋狂欲望。德意志停滯了,停滯在了一種焦慮和衰落里。

奧斯卡又是一個受害者。奧斯卡之所以選擇停止成長,正是在於他對成人世界的腐化墮落的畏懼。奧斯卡的自私是顯著真實的,相比之下,成人們的欲望則顯得更加虛偽和無恥。所以奧斯卡一直在反抗,在反抗成人世界,反抗德國墮落的社會現實。他高亢的嗓音和激昂的鼓聲正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抗。這種充滿了荒誕色彩的能力描寫,如同加繆的《局外人》那樣,以荒誕來反襯現實的無奈。奧斯卡一直捍衛著自己的鐵皮鼓,任何想要奪走鐵皮鼓的人,奧斯卡都會用尖銳的嗓音與之相對抗。學校、醫院、父母,任何人,在奧斯卡眼中,這些正常人其實都是異化的人,是一種話語權和意識形態的掌控者,奧斯卡不相信他們。

奧斯卡還是一個施暴者。奧斯卡的激情很快被罪惡的現實所利用和同化。奧斯卡很快被法西斯勢力吸納,奧斯卡也在法西斯里找到了自己的認同感。這也點出了法西斯崛起的根本緣由,絕望焦慮的社會裡,邪惡披著光輝的希望外套欺騙了世人。奧斯卡在法西斯的陣營里找到了愛情,找到了尊重,找到了友誼——這不得不說也是一個社會的悲哀。奧斯卡將自己所有對於改造社會的美好激情都投入到了法西斯運動中去了,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憧憬,美好的願望。不過,這一切卻都成了法西斯罪惡的原動力。直到奧斯卡親眼目睹了修女被殺,目睹了戰火奪去自己的愛人,奧斯卡才漸漸醒悟過來。

奧斯卡的鐵皮鼓,是幫助他找到「回家的路」的寶貝,在戰火紛飛的亂世,在道德淪喪的國度,敲著鐵皮鼓的奧斯卡一直無法找到真正的家。直到影片結束的時候,奧斯卡終於領悟了世間的道理,不再拒絕成長,他拋棄了鐵皮鼓,摔倒在墓地里,回復了正常的自然生長過程。奧斯卡終於回歸了正途,扭曲的生長、扭曲的靈魂都遠去了,奧斯卡在這裡回歸了一份平淡,也許也正是意味著戰後德國開始的趨於穩定的重新構建。

原罪

影片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對「罪」的表述,這是一個西方文化里常見的命題。源於基督教的原罪觀,罪惡觀。君特拉斯或者施隆多夫眼中的那個年代的德國,都是被罪惡包圍的——也一如麥可·哈內克在《白絲帶》裡對德國社會的剖析。德國在19世紀才完成復興,才建立起獨立的國家來。相比英法等國早已海外殖民掠奪了幾百年,晚來的德國要想迅速趕超英法,不得不採取了許多激進的做法。以科技和工業為主導的國家發展路線,犧牲了太多的文化和思想,傳統天主教對意識形態的壟斷統治也被全部瓦解,無神主義和虛無主義主導了主流的社會意識形態。這帶來的就是對道德和倫理的徹底背棄。純粹相信法律和制度對人和社會的約束維護,雖然帶來了高效的社會整合與復興,卻也將社會徹底帶入了腐爛的深淵。美好的良知幾乎消弭,罪惡四處蔓延,腐蝕了所有的階級和民眾。王朝被推翻後,建立的民主政府更加虛弱,納粹正在這個時候給全民帶來了希望,腐爛的土地選出了邪惡的代言人去操縱國家。奧斯卡的一生,正是這荒誕不已的一幕幕上演的時刻。

奧斯卡的祖父和祖母是在野地里偶遇而苟合的,奧斯卡也至今無法確認到底自己的父親是誰。影片中處處都是流動的情色和欲望,但是我們卻無法從中找尋到刺激的快樂,反而充滿了噁心。異化者和被異化者,同流者和局外人,都是這個混亂世界的常態。都是罪惡。奧斯卡其實也在這個世界裡迷路了,他拒絕異化,卻還是被不知不覺的異化。所以,最終他將鐵皮鼓送給了自己3歲的表弟。這也算一種迷惘的傳遞。

鐵皮鼓影評(二)

《鐵皮鼓》是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君特憑這部作品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本片導演——"新德國電影"三傑之一的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沿續了小說的風格,對布景、道具、場面、寓意、象徵等方面的精彩運用,賦予了影片的深刻內涵。也為現代電影提供了新的視點和思考方式。因此本片獲得了1979年聯邦德國金碗獎和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電影的故事非常的「超現實」——埃根斯是開雜貨店的瑪澤特的妻子,但與表哥有私情,她也不清楚兒子奧斯卡的父親是誰。奧斯卡3歲生日那天,埃跟斯送給奧斯卡一個鐵皮鼓。母親的不貞行為被奧斯卡看到,從此他拒絕長大,於是他故意從梯子上摔下,真的成了一個不再長大的侏儒並隨時隨地敲鼓。一次父親奪鼓,奧斯卡抱著鼓大叫。不想牆上掛鐘的玻璃突然被叫聲震碎。埃根斯帶著兒子去看病,醫生說奧斯卡有特異功能。奧斯卡9歲時,埃根斯又與玩具店老闆馬爾庫斯鬼混而懷孕,但是她故意過量吃魚而身亡。不久家裡來了傭人瑪麗婭。奧斯卡學著大人的樣子和女傭人廝混,可瑪麗婭很快成了他父親的老婆,並且給奧斯卡生了一個弟弟。奧斯卡傷心地出走。奧斯卡回到家鄉時,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父親在蘇聯紅軍的搜捕中命歸黃泉。父親死後,奧斯卡決意長大。他棄掉背了18年的鐵皮鼓跳入墓穴,又被弟弟拋出的石塊擊中腦袋。被人救起後他開始長高。不久奧斯卡帶著瑪麗婭和她的兒子永遠離開了故鄉。

有很多人說,這個電影的主題是通過奧斯卡的不願長大,表現成人社會的下流和醜惡;是在鞭撻成人行為的荒唐和淫亂;是在呼籲人們給兒童的成長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其實這些觀點都相當片面。

小說《鐵皮鼓》,並不僅僅是在反思二戰中的德國人的精神狀態。小說將這種反思縮小到了一個特定的範圍,一個非常特殊的環境——但澤。但澤並不簡單的屬於德國或是波蘭,也不屬於但澤自己,它始終處於勢力的爭奪中心,飽受蹂躪,直到全然消失。即屬於旁觀者,又屬於參與者。格拉斯本意是要去描寫但澤的變遷,通過這個特殊地區的變遷,折射出整個二戰對於人類自身的影響。但是電影在這方面是缺失的。整部影片,對於但澤變遷的描寫經常敷衍了事,只是輕輕的帶過幾筆,便宣告結束了。

導演不是像格拉斯那樣是但澤人的後裔,因而從影片中無法體會到書中的那種對但澤的愛與無奈。當然一定也有人會提出,這正是電影的成功之處——將故事背景的模糊化處理,才使得別國的觀眾有了觀賞的快感,不會因為對背景缺乏了解而失去了興趣。這只能仁者這見仁了。然而通過上面的分析,至少可以非常直接的下一個判斷,電影《鐵皮鼓》並不是非常忠實於原著的。故事背景的巧妙淡化,進而得到了轉移的效果。

影片的重頭戲是奧斯卡的反抗,他的反抗是內心式的。()我更願意把奧斯卡看成是二戰時期德國大眾的代表。外界的政治環境非常惡劣,他們的反抗也只能是內心的,是軟弱的,是無力的。當戰爭結束,德國的普通民眾也將過上正常的生活,就像奧斯卡繼續長大一樣。

鐵皮鼓影評(三)

第一次看《鐵皮鼓》電影,是八年前,第一次讀《鐵皮鼓》原著,是五年前,但那年輕粗鄙的思想從未參透其中美妙。「比《百年孤獨》還要晦澀」,我時常聳聳肩跟人家說,那時我以為我讀懂了《百年孤獨》,但今天我發現自己也只是站在通向《百年孤獨》世界的任意門門口,輕略一眼,從未踏足。

我從未看過有比《鐵皮鼓》還要精準地把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搬上銀幕的電影,如此渾然天成又渾然一體,扮演長不大的奧斯卡的演員更是足以令人驚艷的存在。

《鐵皮鼓》始終處於一種搖擺的鼓點上,故事的發源地是一個處於德國和波蘭的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的家鄉,但澤,它在戰爭中幾次易主,使得作者喪失了歸屬感與判斷力,所以片中主人公奧斯卡的父親不知是信新教的德國人馬策拉特還是信天主教的波蘭舅舅揚·布朗斯基,更邪惡的是,就是他的兒子也不知道究竟是他的還是父親的,這實在是世代易主的但澤的最佳隱喻。

這種搖擺體現在我們的主人公奧斯卡身上,形成了一種方向與善惡的迷失,在家庭成長環境中,貝多芬與希特勒畫像的更迭,讀的是歌德與拉斯普廷,鑄就了奧斯卡心中的明暗兩面,打鼓是上帝的宣召,喊碎玻璃則是撒旦的本領,唱的黑廚娘是恐慌的大環境,他那穿四條裙子的外祖母則是愛與鄉愁、根的力量。

奧斯卡拒絕長大,這使得他可以游弋在那個時代的各種荒唐慘劇之外,用一雙慧眼替我們看世界。世界是一部癲狂的作品,令你沉醉其中,魔幻的魅力,猶如令你在萬花筒中旋轉,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荒誕、花哨,於是你忘卻了世界本來的悲慘模樣,進而像長不大的孩童一樣雀躍。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就是現實無以慰藉,於是藉助魔幻,人們的悲苦上升到一定境界,開始出現幻象,悲慘世界就變成花花世界,於是天旋地轉,連善惡黑白的界限都不那麼明顯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