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一)

因為這幾年徐靜蕾在銀幕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對她的了解越多發現越喜歡她。《杜拉拉》是我看她演的第一部電影,一下子就喜歡上這個敢愛敢恨,做事認真的她。

我一直把那些在某一領域很出色的女性作為榜樣,像徐靜蕾、李芳芳我都很喜歡。《一》是徐靜蕾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並且獲了很多大獎。我這個人做事要有新鮮感,一部電影我一般不會看第二遍,但《一》我很認真的看了兩遍。

《一》在徐靜蕾有氣無力的聲音中拉開序幕,對姜文用了一個遠景。這種處理手法,突出聲音,而把畫面的重要性講到很低。這也是在暗示本電影的內容,唯一的主角就是那個陌生的女人,而姜文只是一個配角,起烘托作用突出女主角。

整個影片片中經典的配樂是鋼琴與琵琶合奏曲《琵琶語》,如一個女人低低的訴說。和影片吻合天衣無縫。

《一》改編自暢銷小說,我沒有讀過原著,不知道小說中的時代大背景。徐靜蕾把故事放在了一個戰爭的時代,戰爭就有生活的不穩定,人們內心的漂浮。正因如此,才有了這個故事。大時代背景為故事的發生及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童年時期那個在在視窗一直往外看的小女孩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影片採用封閉式構圖,只能從小女孩的視線里看到門裡的一切。這一點也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內心的封閉。對於那時的她來說,對過的這位先生就是她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13歲,也是她接觸的第一個男人。我覺得那麼小的時候是不懂愛情的,更多的應該是好奇。在這一點上,徐靜蕾處理得很好,小女孩不愛說話,是個安靜的人讓人琢磨不透她在想什麼。包括信里的內容,這一部分多是敘事而沒有抒情。

小女孩藉故幫僕人收被子,第一次進入那個她每天通過窗戶看到的世界。她靜靜的欣賞著這個新奇的世界。這裡外國雕像用了一個特寫鏡頭,也與後來上學時再次相呼應。

該影片採用插敘的敘事方式,那些信事線索,不僅這一個線索還有白玫瑰。當她母親帶她離開時她說我們還會回來嗎。多年後她考了北師又回到這裡,可以說努力讓姜文注意到她。在放學路上她直直的看著姜文,即使他也那樣看著她。她都沒有一點收回目光的意思。這種對愛情的勇敢,可以說是敢於面對一切。當姜文邀請她去他家時,她說:「方便,我都方便。」說這句話時她面帶笑容,話語簡潔而堅定。當時的姜文也大吃一驚。

然後天亮,姜文送她一隻白玫瑰,可以看出姜文是一個多麼會討女人喜歡的人,即使一朵花她也送的很特別。在一起有段美好的時光,然後姜文說「我回來就去找你」。未吃完的蘋果腐爛了,花也謝了,她看著他帶著陌生的女人進出,卻從來沒有去找過她。我想如果在這之前她還存有一絲希望:他能愛她。那麼現在她應該是徹底的絕望了,或許可以說真正認識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男人。

這個男人住著豪華的房子,過著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女人對他來說只是浮雲。

「我愛你,與你無關。」所以她為了自己的愛放棄一切,只是為了生下那個孩子。鏡頭裡的她坐在船里,像一名村婦。孩子出生後,她卻像一名貴婦。這種強烈的對比,也是她愛的勇敢無畏的表現。她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生活,去做交際花。正如她所說「我怎麼能讓那些破爛的衣服去碰他那乾淨的身體。」

那個軍官很愛她,她卻婉言拒絕。她為了心中的那份愛孑然一身,這種瀟灑不是什麼人都做得出來的。

再相見,她一眼便認出了「徐先生」。而他卻一點不記得她,他說我們前世定有姻緣。她沉默不語,卻眼含淚水。出門時遇到頭髮頭髮已花白的僕人,僕人很驚訝的表情習慣性的說:「早啊,小姐」。此時的心情複雜到一定程度,僕人都記得,而他從來不知道,應該傷心到極點吧。

這次,她說:「能送我一枝花嗎」。這些,每次他生日她送來的玫瑰。她看著他說話,期待的眼神,多麼希望他會問問是誰送的呢。可是他漠不關心,她還是失望吧,或許成了一種習慣。

最後她因孩子死了,而自殺,寄出了她寫給他的信。姜文拿著那些信,抽著煙,他應該會傷心吧。畢竟一個女人傾盡了一生去愛他。

很多人說,《一》是一部演給女人看的電影。那些細膩的感情,表現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只有女人才能體會。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一》很特別。以前讀過一篇文章,《用一生的時間去愛你》,感覺愛的人很辛苦,被愛的人很幸福。人們都說女人是感情動物,《一》裡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對於女人來說,一旦愛了,那就是一切。直到現在我也不明白,傾盡一生去愛一個人是幸福還是辛苦,或許只有女主人公才知道吧。

徐靜蕾說,做導演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她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體現她的個性。《一》是她的成名作,她定是花了大量的投資去完成它的,通過電影說自己想說的話。我說不上來是因為喜歡徐靜蕾才喜歡她的電影,還是因為她的電影而喜歡她。

《一》讓我那麼著迷的原因,是女主人公的勇敢及個性。她的勇敢讓我敬仰,愛有多深,才能不顧一切。在女主人公的有生之年裡,她有人愛,有所期待,雖然最後是悲劇,但她的一生也算幸福。每次看這部電影總感覺有種莫名的情愫隱隱約約讓我琢磨不透。

看到女主人公的勇敢,我想到自己,是否有一天也會那麼勇敢。伴著舒緩的音樂,徐靜蕾有氣無力的聲音,把一個女人最內心深處的感情娓娓道來。書信語言隨性的一種交流方式,能更容易表現人物的內心。仿佛女主人只是為了愛他來到這個世上,最後為愛殉葬。沒有愛情的悽慘與悲壯,整個影片下來聲音只有一個調。很符合女主人公的性格安靜,不怎麼說話。

「我愛你,與你無關」。不是我不期待,而是你給我的都是絕望。當沒有了任何希望,我還在世上似乎沒什麼意義。所以你收到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死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二)

本部影片以一個女人的口吻陳述著,我們不知道這個女人的名字,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交代她的名字,只是說她是窮酸教員寡婦的女兒。

在她的青少年,抑或說是童年,她愛上了四合院的新鄰居,一個在報社工作的作家,一個單身男人。他們幾乎毫無交集,但是少女還是偷偷地愛著,儘管作家不是個對感情忠誠的人。一年後,女孩搬到山東,仍對作家念念不忘,買了他的所有作品,只因希望看到這個男人的名字。六年後,女孩考回北平女子師範,和男人「偶遇」。他記不得她了,但是女子接近他,並暫時「擁有」了他。臨走時,男人送了女子一隻白色玫瑰,他們在一起了,直到女子發現自己孕有了屬於他們的小生命,她默默接受了這突如其來的一切,離開了。八年後,女人的兒子已長大,她也過著表面榮華的上層社會的日子。命運又安排他們見面了。他不記得她是誰,儘管這幾年來,他一直收到女人在生日那天匿名送來的白色玫瑰花,但,他不記得這個女人是誰。女人仍舊義無反顧的愛著,和他做了多年前同樣的事情,吃早餐的時候,男子說天下局勢緊張,自己要去張家口一段日子,她淡淡地說:太遺憾了。……會回來,可是一回來,有什麼都忘了。男人突然感到這所有的場景和對白都曾發生過,但他卻將其認為是前世的一段姻緣。女人哽咽,離開。男人說:「我一回來就去找你。」女人離開時看到了玫瑰花,白色的,有些頹敗了。女人出門看到了男子的老傭人,顯然,老傭人認出了女人,他們只是沉默,但都或許有些激動。

這一切都是女人寫給作家的信里的故事,他們的兒子去世了,當男子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女人已經不在人間了,她已生無可戀。鏡頭最後從看信的男人拉遠,畫面中的男人已經不再年輕,有了歲月的滄桑感。在拆開信之前,他在吃麵條,在吃飯前,他問:「今天只有麵條麼?」「先生,今天必須吃麵條,今天是您生日。」

女人在信中寫道,以後再也不會有人在你生日的那天送給你白玫瑰了,那個花瓶只能空蕩蕩的擺在那裡了吧。

不得不說,這是不讓人心碎(本來要用「糾結」一詞的,但是這個詞被用濫了,那就不用了)的電影,讓人慨嘆女人的命運。她的一生都在愛著這個對情感並不忠貞的作家,她對於他而言終歸是個陌生人,她只是曾經存在於作家的生命中,而他卻是永恆於女人的生命中,只要他召喚,她即便是在墳墓里也會攢出一股力量去見他——儘管以後他可能不再記得她是誰。我將其理解為童年的陰影,她遇見他時年齡方小,愛上了就不會放下了,是屬於一個小孩子的執拗與較真,是一個真實的夢境,讓她小心維護,儘管對他人而言,是多麼卑微。張愛玲說:「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後開出花來。」我想這女子炙熱的情感,把她變成了塵埃,雖然最後沒有花開。

故事裡的作家是健忘的,他甚至不記得自己的生日。他喜歡和女人們逢場作戲,然後失憶。這也是他的悲哀,他失去了最純潔的愛,失去了他的孩子,失去了陌生的女人。或許是他太過浪漫,喜愛放浪形骸,灑脫不羈。他很博學,卻無法掩飾人性中的軟弱。也許這也是時代所造成的悲劇吧。

我很喜歡整部影片娓娓到來的敘述方式,因為這是再合適不過的方式,是如此,也只能是如此。背景音樂很是古典,舒緩卻又不失波瀾,使人感到情感的變化,與纏綿悱惻,當然還有些許說不清道不明的喜悅與悲涼。整部影片是平淡的,隱隱約約有暗流在涌動,最終在故事的結尾驟然爆發,讓人酸楚。色調是發舊的,像是我們在裱畫時刷過了一層漿,淡淡的土黃色——老照片的顏色,是源於影片講的本來就是很久以前的故事。

我很喜歡本部片子,就像喜歡《胭脂扣》一樣。它們很相像。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三)

去年,看了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部電影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由著名演員徐靜蕾導演,將故事搬到了中國。

故事中講述了一個男子在四十一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沒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個臨死的女人,講述了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這個男人,對此卻一無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剎那,還是個孩子,之後經歷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按陌生女子信中所述,他們也曾有過幾次邂逅,但對這位作家來講,這僅僅是他無數風流韻事中的一樁而已,在他的生活中未曾激起任何漣漪。可這個女子卻為這愛情付出了一切,還生下一個孩子。多年以後,他們再次相遇,並且再次燃燒起一段戀情,但這個男人根本沒認出這是當年的她,而她也沒提起往事和她們的兒子。不久,由於戰爭等原因,他們再次的分手。隨著他們的兒子夭折,使這個女人感到絕望。她留下這封信,留下她的愛情,自己卻要告別這個冰冷殘酷的世界。她生前默默無聞地活過,愛過,她也將無聲無息地死去,不朽的是這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前幾天,和朋友談起這個電影,也引發一些思考。

比如:在這部電影裡,誰更悲哀呢?表面看,肯定是這個女人更悲哀。她那麼愛一個男人,卻沒有得到對方的愛,自己還至死不渝,這是多麼悲哀呀!但是,換一個角度看,這個男人可能比那個女人更悲哀!

這個男人和那麼多女人好過,最後連好過多少人都忘記了,他真的就愛過了嗎?他知道什麼是愛嗎?愛不是占有,愛是一種付出,或者說,愛是一種精神的投入。他真的投入過嗎?他表面上和那麼多女人好過,但他其實,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他只知道占有。女主人公,表面很悲哀,但她愛了,真愛了,她始終在愛,到她死還寫信給他,她的一生,始終在愛。愛情就是這樣:誰愛,就是誰的!

《論語》裡有個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冉有另一個學生子貢:「這次事件,夫子會幫助衛國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一下。」他進房間見到孔子就問:「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啊?」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啊。」子貢繼續問:「他們怨恨嗎?」孔子說:「求仁而得到仁,又何來怨恨?」子貢出來說:「夫子不會幫衛君啊。」。孔子的原話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愛情也是如此。求愛而得愛,又何來怨恨!()這個得愛,不是得到對方的身體,而是你還在愛著,有點愚忠的味道,但他忠的不是人,而是她對愛的理解,和她內心的理想,她要那樣的愛,她愛了,她感受到了那種愛,她又有何怨恨?

這個電影的導演是徐靜蕾,她肯定被作品感動了,她理解了那種愛。據說,她曾經很喜歡王朔,王朔是他偶像,王朔後來情況不好,徐靜蕾就去幫助他,給予了很大支持,因為她曾經愛他,這次,她終於有機會了,她們兩個後來並沒走到一起,但徐靜蕾也算實現了心中一個夢,所以,她拍攝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她曾經那樣瘋狂的愛一個人,給予一個圓滿的解釋。這是我的猜想。

多年以前,我看過霍桑一篇小說,故事大致是說一個很普通的石匠,以為別人加工一些雕像為生。突然有一天,她愛上了自己雕塑的美女雕像,這個時候,美女就出現在他眼前,出現在石頭裡,他就努力去雕刻,那個美麗的雕像就從石頭顯露里出來了,後來有一天,這個石頭美女居然活了,他娶了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隨後,他就根據這個女人,雕刻了很多作品,銷路非常的好。所有看過雕塑的人,都被其迷倒,感嘆雕像怎麼那麼傳神,那麼美呢!他也從一個石匠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大師。十多年後,那個女人突然病世,他很受打擊,很長時間無法工作。又過了一段時間,他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開始工作,繼續雕刻,但是,他再也沒有雕刻出受人歡迎的美麗雕像。他又變成了一個石匠,甚至無法欣賞自己過去的作品。

是愛,使他內心中的美麗被激發出來,使他從一個石匠變成了一個藝術家。同樣,愛的消失也使他從一個藝術家重新變成一個石匠。

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這就是愛的縮影——誰愛了,愛就是誰的!當你不相信那愛的時候,那愛也就消失了。你甚至都懷疑,你是否真的曾經愛過,甚至無法欣賞你曾經經歷的那段美好愛情歲月。但是,只要我們心中有愛,那愛就永遠不會泯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