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悲慘世界影評

悲慘世界影評(一)

與《國王的演講》不同,湯姆霍伯這次搬上大銀幕的是大文豪雨果的作品,名著的故事大家都爛熟於心,但是作為一部歌劇電影來說,還是太過於冷門,結果是,他攬蓋了奧斯卡的一眾獎項。2012年的時候,喬懷特也將一部名著搬上銀幕,以音樂劇的形式,《安娜卡列尼娜》,進影院的人們都抱有太大期望,但卻因為過於舞台化,還是稍稍有些失望的。所以我對這次的《悲慘世界》,稍稍有些懷疑。而進了影院看完,真心覺得,它是可以被寫入影史的高水準製作。

《悲慘世界》通過冉阿讓的後半生,將法國拿破崙統治的後期的各色人等和各種思想都展現出來,一片麵包換來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絕望吧。全篇給我最大震撼的,是安你海瑟薇的演技,讓人震驚,而她也憑藉此片拿到了最佳女配的小金人兒,但是如果沒有蘇珊大媽的歌聲,她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演繹效果吧,I dreamed a dream, 海瑟薇一鏡到底,一面流淚一面歌唱,歌聲宛若一片厲風中破碎顫抖的殘瓣,如泣如訴,錐心處,氤氳著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無奈悲戚。

這部戲讓歌劇重新達到了巔峰,卻非常考驗人的耐性,對於只能聽懂中文的我們來說,看下來全篇是很累的,不僅眼睛累,身心都會很疲憊吧,可是,腦海中卻只剩下了“盪氣迴腸”四個字。為什麼會累呢?因為音樂劇加深了影片的感情色彩,它讓悲傷更悲傷,激憤更激憤。

那個時代的法國,充滿著殘酷和悲憫,破滅的夢想、失落的愛情、生命的犧牲、痛苦的革命和一個人的自我救贖。其實中國的黃花崗也發生過這樣事情,而且結局也一樣,一群學生因為自己的理想和正義,紛紛湧上街頭,可是反抗的勢力永遠沒有鎮壓的勢力強大,無論他們創造了多么偉大的歷史作用,他們都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這也是雨果所要呈現給我們所謂絕望的悲慘世界吧。

悲慘世界影評(二)

以前沒怎么看明白《悲慘世界》到底講的是什麼,但是今天看明白了!當讓阿讓從勞改場出來後,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心中有的只有憤怒和戾氣,而這些東西讓他的心被黑暗蒙蔽,所以才會把主教的銀器偷走,可是以德報怨的主教卻拯救了讓阿讓的靈魂。當時的讓阿讓一定非常的迷惑和不明白,為什麼主教非但沒有追究責怪他,反而把燭台也送給了他。於是後來才有了一個活在悲慘的世界下卻擁有真正靈魂的人。

老實說我非常痛恨那個一直追捕讓阿讓的警察,如果不是他,讓阿讓就還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市長,就還是人們心中那個偉大仁慈的慈善家,那個為市民著想的市長。所以當街戰的時候,讓阿讓放走他的行為讓我非常的氣憤,可是事實證明我的想法是錯的,所以同時證明了我的心胸有多么的狹小!當最後讓阿讓告訴了青年自己的過去時,青年的話語讓我覺得絕望,無論讓阿讓做了多少,那個囚犯的印記還是深深的烙印在他的身上,無法抹去,而人們總是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這個世界,去觀察周圍的人。相比之下,那個靠著詐欺來謀生的酒店老闆卻像蟑螂一樣怎么都死不掉。

如今的社會,難道不和那時候一樣嗎?不一樣是個悲慘的世界。裡面的種種人物不也是今天生活在社會上的人的種種真是寫照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撇開“利益”二字去做點真正的善事?有多少人又是真的因為內心的修養而做到以德報怨?就算真的有人不求任何名利而去做善事,那又會有人說些什麼不中聽的吧!若真的為了得到好報而去做好人,那么也就不存在什麼好人了……這個社會太現實了,能生存下去才是第一的,至於其它都是放在以後考慮。其實想想,如果讓阿讓不是生活在中產階級,而是像剛出獄時一樣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那這個讓所有人汗顏的好人還存在嗎?我一直在想,也不見他去工作,那么他又是怎么維持他的中產階級生活的呢?難道就靠當市長時留下的錢?所以說這樣的人只是一個夢,一個生活在悲慘的世界下的人們幻想出來的一個不為悲慘而屈服,不為貧窮而墮落的夢,儘管生活在苦難里,儘管經受到一切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依然能擁有一顆高尚的心,依然能用寬容和愛去面對這個苦難的世界,這難道不是人們在悲慘絕望的境地下所幻想的一個美夢么?

但是,這同時也是一個預示和警鐘!因為只有希望才能拯救人類。如果每一個人都從自身做起,從自己先改變。,而不是期望別人先改變,期望別人來拯救自己的話,那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寬容很多!強人自救,聖人渡人!我們做不到人人是聖人,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強人!上帝說“如果你們不能自救,那我也無法救你們,只有你們能自救了,我才能拯救你們……”

“大海很廣闊,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則是人的內心!”

悲慘世界影評(三)

古人云“吃肉不如喝湯”,如果說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是肉的話,那么湯姆·霍伯執導的電影版便是一鍋湯。儘管吃肉能帶給人更充實豐足的感覺,但是電影的動態影像卻容易營造快感。相較於原著的史詩敘事和深厚內涵,電影所採用的音樂劇形式有一種喧賓奪主的架勢,它的繁花似錦的視聽衝擊力超過了劇情本身的透徹力。這個特點契合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特質,但是卻讓標題的“悲慘”顯得滑稽無比,我們無法從中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卻反而享受了現代媒體技術帶來的愉悅感。

《悲慘世界》算不上是純正的好萊塢電影,它的製作方及主創中的大部分都是英國人,其嚴謹的藝術追求和深厚的古典文化氛圍使得電影的整體製作極為精緻,其所呈現的華麗並不是單一方面的突顯,而是各個細節的完美結合。一是它的形式是電影、音樂和文學的三重結合,文學提供故事基礎,電影塑造影像魅惑,音樂加強情感力量,從而達到多方面的高度;二是它在造型、攝影、布景等技術方面的極致細膩,打造了典型的視覺系的華美效果;三是它的演員融合了偶像與實力派的各路大牌,其整體表現收放得當,喜劇的誇張與悲劇的內斂有著很好的結合。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在金球獎和奧斯卡頒獎季上大放光彩,並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這對於一部已經被改編了將近20次的作品來說實屬不易。

由於採用了長篇詠唱的方式,電影在劇情結構上相對來說比較粗糙,沒有著眼於人物行為和命運的改變,而是集中展現其內心情感的糾結和抒發。這對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來說,在理解劇情上有所阻礙。尤其是冉阿讓從盜銀器直接過渡到當市長,中間沒有任何交代,使得他的形象有些單薄。而在原著小說中,他就像一個傳奇英雄一般,以力大、堅韌著稱,卻又有著卓越的智慧。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冉阿讓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珂賽特、馬呂斯、愛潘妮之間的三角愛情和巴黎人民起義的戲份明顯增多,使得他成了一個陪襯,一個隱身於亂世中的俠者。這種安排使得電影節奏很快,但是歌唱情節的冗長又會帶來疲倦感。

在對人性的把握上,電影清晰地關照了人在善惡面前的抉擇困難,不是無法選擇,而是身不由己。()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塊麵包而身陷囹圄19年,正當他對這個世界完全絕望,打算做一個惡人時,主教的善意卻在懸崖邊拉了他一馬,讓他回歸到人性的自我救贖道路上。至於警探沙威,從一開始,他便是法律的嚴格守衛者,自認為是正義的化身,但是最後在冉阿讓的寬恕面前,他卻愕然發現自己的一生竟然是惡的一生,難以釋懷的他唯有用死來贖罪。這些人物的悲慘命運在作家的筆下有著誇張的戲劇性,但本質上都是人人要面對的哲學命題。電影中的唱段直抒胸臆,把人的彷徨、無助和苦難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其所宣洩的情感和思考有著很強的刺透力。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芳汀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在電影中的戲份並不多,只是集中的一小段,但正是這有限的時間塑造了一個悲劇女性的楚楚動人的樣態。海瑟薇從柔美的長髮到剪短的碎發,從光滑的肌膚到髒黑的面龐,就在一夜間,一個年輕母親的香消玉損的故事催人淚下。她的唱段唯美地抒發了曾經少女的思春情懷,但是在悲慘的世界裡,男人的欺騙摧毀了她關於愛的夢和像夢一樣的愛,其憂傷和悲哀瀰漫在銀幕上,久久不能散去。這個角色就像《白鹿原》中的小娥一樣,看似是配角,其實是作品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最美的生命綻放。

此外,電影在攝影上很有特點,一開頭的大俯拍鏡頭,營造了恢弘壯闊的氣勢,展現了古老巴黎的悠久面貌以及在這個環境下生活的眾生的苦難景象。之後的大量遠景鏡頭,將人物置於優美的自然景色中和混亂的世態里,其孤獨感油然倍增。每當單個人物面對鏡頭時,電影總是將臉部特寫放在畫面的左三分之一處或右三分之一處,恰好是黃金分割點的位置,讓人成為畫面的一部分,而不是畫面的中心。唯一的例外是在沙威準備跳河時,電影給了他一個臉部特寫,位於畫面的正中央,這是對他的這一行為的尊重。

儘管在這個版本之前,《悲慘世界》已經有了19個電影版本,最經典的是1935年的第一部,但是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它仍然有可被繼續改編的空間,到了那時,再回頭看湯姆·霍伯的版本,會有一個更合適的定位。但是從目前來看,這無疑是最華麗的一次創作,它所取得的成功既是電影的勝利,也是文學的勝利,還是音樂的勝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