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告白影評

告白影評(一)

說到校園暴力、青年人的墮落、教育的變質等一類問題的電影,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一列可以列一大堆。比較出名的像《猜火車》,《夢之安魂曲》,《大象》之類的,都已經成了生命力長久的佳作。即使就是日本,這也是一個老話題了。2010年剛剛推出的這部《告白》在題材和內容上可以說沒有多少創新,但是卻在手法上讓人耳目一新,將這個故事講的無比壓抑、黑暗和絕望。這種觀影感受,已經很久沒有了。

劇透文,未看電影的建議先看影片,這部黑暗透頂的懸疑劇絕對會是2010年度的一個巨大亮點。

《告白》講述了一個普通中學裡,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們都漸漸進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個特殊時期。一個混亂的教室里,課堂上,所有的學生都在打鬧、喧譁完全無視課堂的秩序和紀律。老師森口悠子也不管,只是自顧自的講述著自己的事情。她看似漫不經心的講出了自己上幼稚園的女兒在學校里被自己班上學生給殺死的事實,頓時如一顆炸彈在整個班級爆炸了。未滿18周歲的孩子殺人了也不會受到刑法的處分,所以森口老師也沒有辦法去追究兇手的責任,但是她卻執意要讓兩個誤入歧途的年輕孩子理解,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雖然這種絕望黑暗的作品,很難在世界的主要電影獎里撈到什麼好處,但是還是在觀眾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日本旬報》將其列為了年度十佳,與同期中國的《讓子彈飛》成了亞洲影展最大的兩顆明星。

中島哲也曾經因為《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而聞名於世,《告白》延續了同樣的拍攝風格。他將過去拍攝MV的手法直接引入電影之中,小段小段的故事切換,大量的模仿MV的鏡頭處理以及切換,以不同人物的視角來敘述整個故事,以劇情碎片的重組來推進懸疑的發展,一層層剝離出事件的真相,揭露出事件的發展,這和《記憶碎片》十分相似,打破了電影的線性延續,所以整個故事的敘述顯得比較花哨和前衛。背景依靠持續的音樂推動,節奏感十足的音樂,和電影整體的氣氛絲絲緊扣。這一點,非常類似將遊戲引入電影的《羅拉快跑》。都體現出了一種很前衛、時尚、流行的非主流風格,個性十足,也很有代入感。許多慢鏡頭、快鏡頭的交替切換,對於雨水、血液的特寫處理,都有助於營造導演特殊的故事舞台,血腥場面的處理,用色的冷艷以及飛濺血滴的特寫,都顯出了一種扭曲陰暗的暴力之美。這些特殊的處理手段和傳統的電影非常不同,雖然新奇,但是還是引起了許多守舊人士的不滿,認為其花哨凌亂,不正統。我覺得這些都可以說多慮了。

電影最大的主題還是在講述少年的墮落,青春的流失。影片中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就沒有正常孩子的樣子。影片剛剛開始,對於這樣一個普通的教室,進行了十分細緻的刻畫。雖然在上課,卻沒有一個學生聽課。有的在聊簡訊,詢問初吻的事情;有的在談論黃色碟片;有的在打鬧……整個課堂,一點秩序也不存在。之後,報紙上提到的少女無因殺人事件,成了全國學生的膜拜對象。再繼續向前,班級里居然也出現了殺人兇手……你可以發現,隨著整個電影的繼續,凡是出現過的學生,沒有一個是正常的,全部都是黑暗而扭曲。電影整個背景都用了濾鏡濾去了陽光的溫暖,所以無論天氣是陰是晴,電影的畫面都是一種陰靡和灰暗的。

青少年為何墮落於此,電影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導演的看法。

學校: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學校的教育卻是嚴重失職的。整部電影,除了悠子和後面的男老師,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學校的教育人員。裝修現代的學校,只是成了一群瘋狂少年的聚集地。缺位的教育,助長了學生的墮落和目無紀律,如同《大逃殺》裡那樣的情況一樣。

男老師以及悠子的丈夫,都是一種教育的理想主義的代表。用愛感化、耐心教導、稱職負責、平等交流等等。尤其對於年輕男老師的形象,就體現出了一種成人的理想主義和現實的嚴重脫離。成年人與孩子之間的巨大鴻溝。「溝通」一直是其教育的主張,也是現代教育的關鍵。「我會關注你們的喔」就是他的口頭禪。但是巨大的鴻溝,破壞了這種溝通的可能性。他的天真,被孩子們看不起,孩子們的心機,他也看不到。所以,溝通的不能夠,成了教育的最大失敗。他的關注和溝通,沒能發揮任何積極的意義,反而成了逼迫孩子的巨大壓力。

悠子也曾經嚮往這樣的理想化的教育狀況,女兒死之前,她雖然理解了孩子們的心機,但是依然努力工作,試圖去靠近這種理想。當她明白了現實的無可奈何之後,愛的教育就基本在她心中死去了。丈夫的病重去世,無辜女兒的慘死,也就是那種美好希望的徹底破滅。她的觀念轉變了,她不再期望從正面去引導孩子們向上,她要從反面去讓孩子知道罪惡的真正恐怖所在。所以,她以自己對孩子們的了解,用更加黑暗和殘酷的手段,來教育迷途的孩子。女人可以很溫柔,也可以很毒辣。松隆子的絕妙演出,精彩的闡述了這個女性身上的二元對立。

家庭:家庭主要是通過悠子本身,直樹以,修哉和美月來表現的。成年人總是太忙碌,沒有時間去管教孩子,把自己的教育責任推給別人,自己只要關心好孩子的物質就行了。悠子對於女兒的教育就是這樣,長期將重心放在學生上面,所以女兒才出事了。

直樹的母親,則一位的袒護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孩子捲入了殺人事件之中,殺死了自己老師的小孩,她不僅不覺得羞愧,還認為是老師的問題,學校的責任。一味的袒護自己的孩子。直樹之所以犯罪,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懦夫,他為什麼覺得自己是懦夫,就是因為家庭對他過於溺愛和包庇,所以別人眼中,他什麼也幹不了。因此而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才殺人證明自己的「能」。直樹的父親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太忙了,忙到徹底從生活中消失了,這樣家庭的不完整和扭曲,培養出來的孩子能是什麼樣呢?

修哉也是一樣的,他的扭曲完全來源於自己的戀母情結。由於從小得不到母愛,得不到母親的肯定,所以不斷的進行各種駭人聽聞的實驗,來希望引起母親的注意。「他一生所求,無非就是離開的母親能夠回過頭來看自己一眼」。父親重組了新家庭,就基本忽視了兒子的心理需要,修哉成績十分出色,但是自閉而變態,父親沒有注意到,母親如同直樹的父親一樣,為了事業,為了自己的前途,徹底拋棄了家庭,對修咋完全不關心。

美月曾經用毒藥毒死了全家,在全國引起轟動。她殺人沒有原因,沒有恨,也沒有愛,只是因為空虛。家庭,父母在她的生命里缺失了,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符號。她不了解生命的意義,所以通過沒有原因的殺戮,來尋求一點刺激和答案。整個日本的少年似乎都處於這樣一種空虛和迷茫之中,成年人的缺位,教育的失職,所以虛無主義蔓延。曾經在美國,出現了垮掉的一代,但是現代文明的進步更大了,如今的日本,已經不能如昔日美國少年那樣在空虛中悟出自己的是意義,反而沉浸到了無邊的消極里。

社會:社會的道義和良知也一文不值。修哉之所以要去殺人,是因為他本來可以通過正常途徑獲得關注的大獎居然被一個莫名其妙的殺死全家的少女的新聞給擠到了犄角旮旯里。社會媒體早就不在以揭露和打擊黑暗醜陋為職責了,反而變成了以炒作來賺錢的無良宣傳工具。兇殺、色情等等成了新聞的熱門,大篇的報導胡說八道以此賺錢。有意義的事情則被無情的漠視。超市裡的員工,看到滿身是血的直樹,不僅不關心其狀況,反而問直樹的母親要錢來賠償超市的損失。社會異化了,美德都不在了,道義都消失了。赤裸裸的金錢和功利主義統治了人們的視野和思想。

美月殺死全家的事件,通過媒體的大肆炒作,不僅沒有變成引起警惕的社會問題,反而成了廣大青少年爭相模仿和崇拜的對象。沒有成年的孩子,殺了人不會受到刑法的制裁,這齣於保護青少年的考慮,卻缺失了對迷途青少年的教育。犯了罪,只需要去少管所呆幾天,就可以被社會保護起來,重新進入社會中生活。保護的愛,成了一種罪惡的溫床。不負責,成了社會的常態。

森口老師從一個溫順負責的老師,變成惡毒冰冷的復仇者,從丈夫那樣博愛主義的信徒,變成了以暴制暴的執行者。何嘗不是這個冷漠社會的必然結局。餐廳里,那個溫暖家庭在用餐,可愛的小孩子跑過來給森口送了一塊糖,這個場景,才是森口一直心目中的理想啊,這觸動了森口最柔軟的地方,所以,半路上,她撲地而痛哭。

社會是冰冷的,導演是絕望的,所以他在電影裡極盡殘酷的講述了這樣一個黑色的青春故事。想起曾經楊德昌引起轟動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的鏡頭同樣冷酷、冷靜,但是卻是十分可觀的在記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和那些孩子。中島哲也顯然更加憤青和情緒化,他也因此,將這個血淋淋、赤裸裸的黑暗故事,講的更加直白而驚心動魄。

告白影評(二)

電影《告白》是一部關於青春題材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卻與其他同類題材的電影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並未有對陽光積極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沒有對青澀的愛情表示出那種純潔的美好。它太關注與人性的陰暗,整個電影給人帶來更多的是觀影的不適和緊張。但對於一部帶有驚悚意味的電影來說能帶個觀眾這樣的感覺那代表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過頭來看,自電影誕生與興盛,有幾部電影能把驚悚與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無幾的,因為從人們以往的認識來看這兩個話題似乎實在是有點太不搭調了。但這部影片卻做到了,兩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從影片的整體上來看,與驚悚題材的電影無論從製作上還是從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別,甚至是離經叛道。但其產生的效果卻與前者如出一轍。這麼一部獨特的電影它究竟是怎麼做到這些的?那麼我們就從畫面,聲音,整體構架上去仔細的分析這部電影。

畫面

如果確實要給這部電影的畫面一句話概括的話那就是:多而不雜,平而不虛。影片的面面延續日本電影的一貫風格,嚴謹的鏡頭語言,唯美的畫面效果。似乎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數電影,但是作為驚悚系列的電影,這樣的處理在很多人看來卻是華而不實的,鏡頭嚴謹必然讓人產生不出視覺的不適感,畫面唯美必然顯得不夠緊張。因為從以往的驚悚題材電影上來看,主觀與低角度永遠是主體,因為那樣才能讓觀眾真正感覺出恐怖感,但我們在回過頭來看《告白》它實實在在的做了個大膽的實驗,影片中鏡頭很碎,不像以往一個鏡頭搖出幾個景。但鏡頭固然多,導演卻抓住了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每個畫面中故事的主體與重點,這點與唯美的畫面配合的相當完美,無論從對焦與用於轉場的空鏡頭都處理的極其緊湊,幾乎沒有一個鏡頭是沒有用的,每個畫面都充滿張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講述著無數的故事,每個畫面都能引出觀眾的想像,所以往往是觀眾的思維總是跟不上影片的節奏,所以導演故意把影片的節奏弄得緩之又緩。但這也並非是考慮到觀眾的這個因素,不能讓觀眾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讓觀眾完全看不懂,那麼也只能讓觀眾看清楚個大概,這樣又引發觀眾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緊張!從這點上看就不難看出電影的精妙之處,它完全摒棄了以往平面式的敘事而更多的是從心裡上進一步的崩潰觀眾。所以這部影片的鏡頭多但是不雜,另外影片鏡頭的角度沒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數是平視。平實的鏡頭大多是給大家帶來生活化的視角,很平淡也很虛,大體看來不實在。但同樣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樂卻顯得格外的不同,那麼音樂上又有什麼文章呢?

聲音

在聲音的處理上影片與大多數同類電影如出一轍,甚至還遜色於某些優秀的驚悚電影,但它在一方面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與畫面的配合!在畫面的部分提到了音樂,那麼這個重要的部分就是音樂。該影片的原聲很多,音樂相當豐富,因此它始終也沒有一個主題的音樂出現,那麼這就給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總是使人揪心和不確定。也許就是導演最初的意圖。就像影片出現大量的聲畫分離一樣,怎麼看都像是一張詭異的笑臉。這就是這部影片最具獨特的部分。永遠讓觀眾看不清導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認知的影子。

構架

一個電影的構架是決定於影片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因為導演是否能夠講清楚一個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體構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為一部電影的靈魂就是因為它在構架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構架對於一部電影來說相當重要。

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它精妙的購架。《告白》的構架相當巧妙,這從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導演在這個上面是煞費苦心。這部電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個有著多維角度的立體狀。它不但講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進行心靈的獨白,但這種獨白不以畫外音的方式出現,這已經是一個突破。而這個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單調。其實假使拋去這些方面單從故事上來看,故事簡直是無聊到了極點。所以單從這點上來看。導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這也恰恰印證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視角在於意識,關注的是人們肉眼看不到但卻可以表現出來的東西,所以它的整體構架已經不能單純的從講故事來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靈和電影的主題調到一樣的頻率。這個電影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它總是以一個思維去引導著你走。讓觀眾完全入戲,是一種催眠式的結構方式,所以觀眾根本上也就不會注意到結構和剪輯的影子了。如果非要從技術上給它一個解釋的話那麼一句話便能概括。它的結構是一個啞鈴狀的,把大量的故事個人物複雜的關係放的中間,而其餘兩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這麼一講對於一部以意識為主導的電影來說無疑是殘酷的,因為畢竟拋去的是更主要的東西。

《告白》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它獲得了第3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作品、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剪輯4項大獎。但單從這些上來看一部電影的成敗又是不可取的,一部電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決於觀眾對它的認知和肯定,面向觀眾是一個導演的品德也是一個導演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告白》做到了這一點,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卻只能是感知的東西,但重要的卻不是這一點,是觀眾能夠真真切切體驗到這一切,是體驗而不是領悟,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差別所在就是體驗與領悟的差別,電影是視覺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體,必然要讓觀眾在一定意義上身臨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於此。

告白影評(三)

認真看了日本片《告白》,感覺又是一陰霾日本特色電影,特別日本人對死亡美學獨特最求可謂世界獨樹一幟。我倒是想別的,無疑《告白》是悲劇,以我的理論,無疑悲劇是英雄的專場,從古希臘的英雄命運悲劇,到近代的英雄個性悲劇,無不是強者,因為強者才能體現儘管強也是無奈的悲情。比如俄狄浦斯王無力對抗命運,將軍馬黑白嫉妒個性造成悲劇,或者李爾王愛受奉迎的失敗。無疑《告白》一個普通人的悲劇,普通的老師、家長、學生、小孩。當然現代由於普通認為影視節目的主要消費者,以普通人的悲劇打動普通人的觀眾無疑符合商業利益。

說回弱者,女主角悠子開始給學生讀走紅教師櫻宮正義的書中內容:「內心軟弱者會欺負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選擇忍耐或尋死嗎?」實際整個電影就貫穿的多數學生欺整一兩個學生的場面。實際很多學生隨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著做就變成人民公敵的羊群心理。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於她的懲罰分數是零,就遭同學虐待。儘管電影沒有明確說,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電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現的症狀就是意識恍惚,憂鬱,感情淡薄,跟A學生渡邊修哉混熟,常說一句話就是「另外一個我」。國外喜歡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藝創作上,實際我看國外香港的心理網站,他們比我國關注多了,這樣忽視北原這樣的學生,估計也是有點文學誇張。當然北原也是lunasea變態投毒者,而且以為同神秘力量可保護自己脆弱心靈的人,可見北原是既是聰明的學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學生B下村直樹不同於北原是無論體育還是學習都很差,不單認知能力差,而且常被同輩欺凌,顯然就是個人能力的弱者。B喜歡歸罪別人,出現精神病的時候甚至怎麼是生還是死都高不清楚。這個很大程度跟他母親喜歡推卸責任到別人身上有莫大關係,同時B母親常說自己兒子善良優秀。我想這句話是給一些所謂熱血教師和當紅教育專家當頭一棒。首先B母親電影從不見其丈夫,可見是隱性單親家庭,母親不懂與人相處,兒子可想而知,大概她本身也是自大、主觀引發自己不能有良好的社會交往,只能通過日記抒發自己情感。自然兒子不能日記表達,但是乏於交往和母親一樣。現代社會鼓勵人創新發明,使到整個社會氣氛喜歡激勵,缺乏從前封建社會的「安於現狀保守教育」。現代社會不少人以為自己懂得一點點就能夠拯救地球,奧特曼打怪獸,顯然熱血教師維特就是這樣,問題都不清楚,就憑自己一腔熱情就可以解決問題。我覺得核心問題就是社會那些所謂偶像派,比如櫻宮正義之類,喜歡寫一些煽情勵志,一些不知道社會複雜就以為那些人講幾句動人的話就能得到神諭一樣。其實B的教育本來就要他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讓他表現給人看。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學生A渡邊很有能力,以為把能力作為吸引人注意的誤區。()當然渡邊另外有的精神病,強烈被母親拋棄強迫症。症狀不說,倒是其母親對待生活什麼事情就至於物體研究的角度,使到自己和兒子都是情感的弱者,把自己和他人都作為物化或機械化,儘管以為自己很精明、精密。實際給人拆開虛偽思想深處,對其傷害反而最大,因為挑動自己知道自己是那麼弱小。渡邊殺北原就是最好的表現。所以我想社會總鼓勵人機械化的完成一些事以為完美,值得反思。

本人應該先寫主角森口悠子老師。只是我前面的說的人看完後都能有個脈絡把握,但是悠子我是實在不能把握。比如悠子為什麼做教師,對櫻宮的愛慕說明對教育的嚮往,但是又因為別的老師出了個拍照門又擔心在教育工作出事。女兒的關愛,為之報仇的決心,可見女兒在地位很重,但是照顧女兒老太太入醫院,缺要服從工作,沒有分到照顧女兒的時間,固然製造學生殺她女兒的機會,同時批評教育制度做很多無用的額外功。顯然電影也志不在此,但是值得我懷疑她愛女之心。悠子如此深重怨念最後也說自己不能原因A,但是最後卻說給A的教育,顯然她與美月餐廳上小孩給她送禮物不足讓良心啟發的理由,同時悠子看渡邊網頁知道渡邊根本不在乎自己生命,殺他不是最好的整治,最好她用一句開玩笑回應渡邊顯然是回應之前渡邊兩次想殺人都說開玩笑的回應。只是我認為文學意義大於實在意義,如果悠子以記恨的方式記憶這話,那麼就是沒有想解救渡邊。反正悠子我認為太複雜,總覺得突然情緒殺人就是渡邊殺美月、或者B殺小女孩那樣簡單粗暴。悠子貫穿整個電影來說,她應該不具備甚遠計畫的人,同時櫻宮阻止她抽愛滋血也是這個解讀。反正我搞不通。所以儘管我認為悠子是個弱者,但是說不清她什麼弱。

總來說電影開始悠子的告白很能反映一個完整的故事,後面只是反映不通的人看同樣的事情並非另外一個所認為。電影手法很想日本一名電影《羅生門》的表達方式,不過顯然錄音機效果強於攝像機效果,實力還是跟《羅生門》有很大差距。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