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消失在第七街影評

消失在第七街影評(一)

不會錯的,就是上面貼著的這幅和《極度深寒》一個娘生的海報以及一個剪的要多玄乎有多玄乎的預告片唬了我這麼長時間,今天可算是在看過無數次的herrick entertainment以及mandalay vision公司的logo後揭曉了其廬山真面目,強烈感覺「故弄玄虛」這個詞用在它身上真是無比的絕配,或者就算說量身定做都不為過。

我承認進入影片後直至前20分鐘的布局階段給我的印象還是不錯的,偌大的城市一夜間淪為空靜廢墟僅留寥寥幾人的這種設定我的確很是喜歡,不過我並不是個拘泥於「三歲看到老」這種說法的人,畢竟有不少最後懸崖勒馬的影片前例擺著,也有更多爛尾影片的記憶存檔,《第七街》顯然就是個歸於後者的人,加上本片的結局更是會聯想到凱奇主演的《神秘代碼》這個爛尾影片的典型。

不僅僅是一二段所說的《極度深寒》和《神秘代碼》,本片本質就像個很雜的食物拼盤,能從它的身上看到許多其他影片的影子,這些片子的質量好壞不一,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這個拼盤絕對會讓人吃到「食物中毒」,它實在太雜了,雜到連主題都搞的模糊不清,很多人說看到結尾迷茫了,不知道他到底在講什麼和要講什麼,說實話我也不太清楚,認真點牽強點說大概是能和「信念」扯上些關係,比如小男孩詹姆斯到最後握著所謂「幸運符」默念著"I exist」以及片中種種相關小隱喻;也可能真正的答案連導演本人都不知道,因為耍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更何況他付出的代價又不大。

有報導說這是部沒有殭屍的殭屍電影,也算有些道理吧,表面看上去雖有些新意,可腦補成殭屍就又能發現新一批影片的影子,而且噬人的黑影其實絕對比不上殭屍更有講頭,最少這個導演沒能駕馭起來,比起動用有一定殺傷力武器對付的無理智的行屍走肉,這黑影簡直就是渣渣,所以導演不得不一直在用現找的愚蠢情節和沒感覺的懸疑來做無謂的磨耗時間,因為這種設定下存在太多bug,比如為什麼動物就不會被黑影吞噬?還有我一直在想如果人工燈光比較吃緊的話為什麼不直接用火點燃城市等等;最後表示一個無邏輯漏洞充斥的影片裡已經沒有足以支撐起它的東西了,也許還能勉強挖一下唯一演技還算說的過去的蟑螂命男主,可也呼一下的說沒就沒了,什麼懸疑什麼驚悚全是扯淡的廣告模式套路和用意,越往後越能發現這簡直就是自暴自棄破罐破摔。

其實有些片子甭管怎麼誇大其詞的吹噓和宣傳多數人還是可以通過一些資料辨別出其真正質量,因為好壞都擺在面兒上,如果有正常思維且從眾心不大的話值不值得耗上一兩個小時潛意識上就能分出來,可是如果遇上像本片這種致力做表面功夫的類型上當的機率確實不小,就好像一個關係不錯的朋友塞給你個包裝華麗的禮盒,第一印象很難察覺到裡面是個質量與包裝成反比的東西,本片就是盒鍍金的火柴,把無意義的功夫用在無意義的事兒上,當看過本片之後總有種熟悉的感覺,沒錯,和看過《天際》後差了不多少,可天際好歹還在結尾留了一點點挽救的餘地,而《第七街》則只感覺自己被耍了。

消失在第七街影評(二)

什麼是故事?在我的理解里,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應該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當然,順序並不固定,但部件斷然不能缺少。無論將其中的任何一段獨立出來,都不能稱之為故事,而只能稱之為片段。這道理同樣適用於電影。所以,除非是很明確的系列電影,為了續集而留下了一定的懸念之外,任何一部電影都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否則,我們就可以毫不吝嗇地為這部電影貼上「短斤少兩,投機取巧」的標籤。

前一部被我貼上這個標籤的是《滅頂之災》。這部讓人看完覺得沒頭沒尾的電影,在試映時惡評如潮,雖然之後的票房勉強保本,但這個結果依然無法掩飾其爛片的本質。同樣又要被我貼上這個標籤的,就是這部《消失在第七街》。影片以一種高姿態,華麗麗的展現了一場黑影「食」人的恐怖事件,但把觀眾看得雲裡霧裡摸不著頭腦,巴眼等著導演公布答案之際,等來的卻是「啪」地全場亮燈,字幕出現,保潔阿姨登場……說誰不罵這電影坑爹,那人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解決整個事件起因的問題。讓人消失的黑影研究是神秘力量還是妖魔鬼怪?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為何而來、目的何在?不清楚。如果說黑影會讓身處黑暗中的人消失,為什麼開場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掛了,就留下了導演要留下的人?不明白。類似這樣稍微深究一些的問題,在影片中都無法找到答案。而影片不僅對於黑影出現的原因守口如瓶,對於人類世界未來的命運也隻字不提,完全將無始無終的崇高原則貫徹到底。不過這樣結局的出現,其實也不能全怪編劇Anthony Jaswinski了。因為幾乎所有的殭屍片、神鬼片搞出來的都是這種無言的結局,要麼主角死了,要麼主角沒死,死與不死,都可以作為影片的結局,至於這個世界的未來怎麼樣,似乎就不是編劇們要考慮的問題了。正是這些並不正確的例子在前,給初出茅廬的Anthony Jaswinski造成了假象,以為只要隨意編個結局就可以糊弄過去了,不成想如今的觀眾早已不吃這一套了,影片換來的只是一堆臭雞蛋和爛番茄。

正是由於內容的偷工減料、虛有其表,進而造成影片的整體結構,就像是一堆疊砌在一起的積木,除了遵循簡單的能夠保持物體穩定的物理原理以外,內里並無任何有機的關聯。影片只是一味地對黑影「食」人事件進行機械性的重複,進行累加成了一部近90分鐘長的電影,唯一的差別就是被「食」的對象與方式的不同,以至於隨意調換前後順序也不會影響到影片的實質。無論觀眾是在播放預告片時就提前入場了,還是在電影放映一半後才姍姍來遲,都不影響對整個電影的理解。反過來說,選擇提前退場的觀眾與堅持到最後的觀眾,所得到的信息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差別,影片既可以選擇在大媽消失後戛然而止,也可以選擇在海登·克里斯騰森遇難後中斷故事,當然,兩個小孩騎馬離開也是一種結束的方式。不同的只是誰最終消失了,誰最終沒有消失,而並非誰真正改變了整個事件的走勢或是揭示了其中的某些奧秘,從而給予觀眾某種啟示。這種在如今看來非常不高明的劇情編排方式,也成為了影片被人詬病的把柄之一。

相信還是會有部分觀眾帶著某種情結,用明喻、暗喻之類的手法去分析、解剖影片背後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比如能源危機或是人心黑暗等等,但我覺得這完全是盲目的一廂情願。如果願意展開想像的翅膀,哪怕是烏維·鮑爾的電影也可以聯想到什麼社會不公、政治黑暗、人類災難之流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這絕對不是觀眾,或者至少說絕大多數觀眾可以從影片中接受到的訊息。本可以簡簡單單清清楚楚講個明白的道理,非得包裝得艱深晦澀、匪夷所思,除了「裝逼」二字外,沒有其他的詞可以簡潔明了地形容這種行為了。

忽悠觀眾的後果很嚴重,《消失在第七街》全球票房才100萬美金出頭,這樣的票房成績讓人無法想像這是《機械師》的導演的作品。但如果翻看布拉德·安德森的履歷表,則不難發現,出現這種局面並不意外。除了《第九部分》和《機械師》外,出道十餘年的布拉德·安德森並沒有什麼太亮眼的突出表現。而在我看來,《機械師》之所以能取得那樣優異的口碑,完全依仗於克里斯蒂安·貝爾近乎搏命般的演出。當然,我們也不能無視導演的功勞,畢竟是他將《機械師》用一種最為適合的方式將男主角內心的陰鬱和沉重展現在觀眾面前。然而,一部電影的成功,不代表部部電影都能成功。《消失在第七街》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當然,一部電影的失敗,也不會被好萊塢一棒子打死,不然M·奈特·沙馬蘭同學早就灰溜溜地回印度去了。只是投機取巧的事,做一次就好,即使不在乎對不起製片公司,至少也要對得起慕名而來支持的觀眾呀。

消失在第七街影評(三)

在戲劇化場景里,讓一個城市消失往往很簡單,颶風、狂沙、海嘯、地震,包管連人帶城都快速消失;可僅僅讓一個城市的人消失就有點難度,瘟疫、戰爭,也只是把人變成屍體。而真正能做到消失的只有人,城還在,房也在,連身上穿戴的衣物都在,甚至可能意識和靈魂也還在的,也只有上帝了。也許上帝在寫程式的時候,搞錯了一些順序;或是在寫完程式後,回過頭來檢查時不小心刪除掉了某幾行。總之,上帝不善於寫程式,他把一個城市的人統統搞不見,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影片開頭的10分鐘看得我昏昏欲睡,選擇在電影院開場本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如果放映的是一部能讓觀眾驚叫連連的恐怖片,或者哪怕只是尖叫上幾聲,相信都會很好的為整部影片疊加驚悚氛圍,但放映的卻是一部標準的合家歡電影,這真的是一個不能再糟糕的主意了。除此之外,到處都是黑乎乎的畫面,以及神經質的劇情,難道導演想光靠這些來拍成一部成功的恐怖片嗎?

故事的人物交代很不清楚。一個充滿恐懼感的孩子,一個瀕臨崩潰的母親,一個拚命地想做些什麼的男人,還有一個負責出來交代下之前有過失敗品(就是一座附著Croatoan謎語並消失的島)的男人。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從黑暗中走出來,又一個跟一個地回到黑暗的懷抱,出場與離場的順序剛好一致。()為什麼他們沒有一早就消失,為什麼他們四個人會聚在一起,他們聚在一起能做什麼、又要做什麼,這些統統也被影片同樣處理成消失,似乎這部電影就是一個語焉不詳的謎語。

半個多小時候後,劇情終於發展得有點意思了。他們對抗的不明物出現,他們對抗的策略出現,甚至他們在對抗還是不對抗上的不同陣營也短暫出現過。儘管,那該死的不明物到底是什麼東西,只是一團巨大的陰影,還是一種怨念的集合,或是有著具體面貌能快速吃人的怪物,我們並不知道。而通過電視台看見的片子,一下子竟成了指引他們方向的線索。是留在酒吧里等待黑暗,還是為了哪怕一絲的希望衝出黑暗,在各方理由都不充分的時候很快就倒向了後者。以上種種,都非常的牽強,但劇情總算是發展了。

影片的場景不多,並且基本都是在黑暗和更黑暗的環境裡切換。靠人物的語言與臉上的表情來帶動恐懼氛圍,能看出有些無奈,但也明顯是個下策。不時跳出來的溫情場面,就像在冰果店里吃冰時,把冷氣關掉或是再調高一樣,非常不適宜並且很無趣。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特技效果應該很好做,就是一大片黑暗怎麼貼過來又再怎麼縮回去。眼前不斷閃現的黑暗,也讓我不得不迷惑,這究竟是在講,最終把我們拉入黑暗的往往是我們的幻覺,還是在說,通往光明的路上總是有太長太長的黑暗,長到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到達,只能藉助其他人的力量或者其他人的犧牲。

影片中那位母親(Rosemary)的精神值得人尊敬。他說:「我的孩子會去天堂,如果他沒有,我會去找他。」所以說,就算這部影片是個爛片,爛到有個莫名其妙的開局,爛到需要另一部電影來幫他結尾(相信威爾?斯密斯的《我是傳奇》絕對是最適合這部電影的結尾),爛到幾段不錯的背景音樂也救不了它,但爛片依然是需要理解和寬容的。因為正是無數的爛片,才能造就出一部經典。並且記住,上帝不善於寫程式,何況寫劇本與拍電影的,大多都是常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