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異次元駭客影評

異次元駭客影評(一)

剛才看了一部算的上是老科幻片的《異次元駭客》,電影製作水準一般,但思想還是非常深刻的。大概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

生活在現代的男主人公跟著他的師傅(一位老者)在電腦中編寫了一個異次元空間,模擬了1937年的洛杉磯,並可以下載自己的意識思維到這個空間中自己的角色中去。男主人公一覺醒來,發現師傅被人殺害了,而所有的證據都指向自己是最大的嫌疑犯。男主人公經過不斷地調查,穿梭往返於兩個空間中,終於慢慢發現,原來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空間(現代),也同樣是一個異次元,是被身處2024年的幾個人編寫出來的。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已不可控制"I think,there for amI"-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很好的為我們揭示了異次元空間的理論:歷史是可以被改變的,但是每改變一次,就會創造出一個新的異次元空間,這個空間從物理上理解可以是另外一個宇宙,它和我們所生活的空間是平行的。這個空間可以存在很多個,可以具有無限數量和無限空間。

直到有一天,當我們也可以上傳或下載自己的意識,穿梭於不同的歷史空間之時,我們是否能繼續保持我們所謂的正直,誠信與善良?我們的感情會不會也能穿越時空恆久不變?我們的生活,又會以怎樣的一種方式繼續呢?

然而,我們又怎能證明,我們自己本身不是另外一個空間的異次元呢?

周國平的《人生寓言》中有這么一段:我夢見在一個小溪邊看見上帝在刷牙,我便對上帝說原來你在我的夢裡。上帝回過頭笑著對我說,你錯了,你在我的夢裡,一旦我的夢醒了,你就不存在了。

我,又會在誰的夢裡呢?

異次元駭客影評(二)

看完此片去查了一下看,1999年作品,深有感嘆:沒文化真可怕。

此片涉及到的科幻知識幾乎為零,僅有的部分也還是硬科幻,就這樣一部13年前的電影,至今仍然秒殺國內所有的科幻片,讓我不得不感嘆,國內的導演們你們到底文化知識低到了什麼程度有點節操好嗎??

片子一開頭,“Ithink,thereforeIam”鎮場子,很好,我喜歡打著唯心主義的科幻故事。

說實話,當那封信的內容完全揭露過後,我就已經知道了後面劇情的套路,不過,我沒有猜到結局。

每一個角色都有兩個身份,我並不清楚導演是否故意如此安排,但是,每一個虛擬的角色都要比現實的角色更有魅力。Hall的虛擬角色帥氣多情,現實角色雖善良但是太古板;ashton的虛擬角色酒吧酒保,敢於冒險,質問人生,現實角色膽小沒魄力,不敢承擔風險和責任;Jane的虛擬角色浪跡天涯,居無定所,現實角色怨婦一枚。仔細想像,如果把角色性格互換,倒不是不能把故事編完整,只不過增加了難度,看來編劇也明白那些光怪陸離的生活和瑰麗的想像力最好是放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去,這樣不論是自己還是觀眾,接受起來大約會更容易一點。

電影有點老,劇情比較舊,因此恕我很難達到那種看完阿凡達後一度討厭地球的境界,我仍然熱愛這個現實的生活,也許,會有一個endoftheworld在一個不知名的遠處,但是沒有關係,我已經很努力的去追求一些精彩的故事,如果我真的有一個創造者,那么我大約也幫此公完成了許多他的現實里他做不了的事情,therefore,Iam.

幾年前有一位少女,在一匹山裡的一條小溪的一座小橋上,映著月光和想像中的螢火蟲,問我:人活著為了什麼?

對不起,如今我已經不記得我胡編亂造的答案了。想一想記憶中的山與嵐,是否與你記憶中的一樣?大約不一樣,又大約應當是一個樣。如果我沒有去,你也沒有去,那片風景其實也並不會變一個樣。

存在,到底有什麼佐證?

做過的事,最終會消失,認識你的人會一個個死去,不需要很久,你就跟沒來過這個世界一樣,放心吧,沒有痕跡。

存在是如此的脆弱與短暫,而消亡是如此的確切與永恆。

那片山與嵐,不知矗立了幾千萬年,它的存在有很多佐證,比如你我,而我們,當山坡上的顏色再輪轉個幾十次以後,便不復存在了,不必計較。

異次元駭客影評(三)

其實我一直都認為懷疑主義是有其自身生而有之並且擺脫不掉的缺陷和不徹底性的,笛卡爾作為一個理性的、主張用系統懷疑的方法去質疑一切的哲學家,卻仍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觀點並企圖以之來捍衛“懷疑”這件事本身的確定性及存在性。也許這正如神學家口中的上帝是作為第一推動力而存在的一樣,笛卡爾只是為了給懷疑本身一個不容置疑的地位,從而確保懷疑主義在整個哲學體系中的高度。但也正因如此,懷疑主義者們可以盡情而放肆的懷疑一切卻不被允許去懷疑他們正在進行著的懷疑本身。這在旁人看來,多少都有些蠻不講理。

所以,一開始就打出“I think,there for eIam”的字幕的The ThirteenthFloor,果然不出意外的在虛擬與真實中糾纏不休。在一個科技已經足夠發達了的時代,有人製造出了虛擬世界,其中的虛擬人物具有和人類同樣的情感與思想。而問題的關鍵是,虛擬世界中的人居然也製造了虛擬世界,那么二次虛擬後的結果是更加虛擬還是依舊真實?更可笑的是,被某些人認為是二次虛擬出來的世界焉知在另外一些人看來不是三次虛擬或者N次虛擬?而在影片最後,認為自己已經來到了唯一真實的世界中的人有作為真實存在的證據么?

因此,如果從懷疑主義的角度來看的話,本片大概可以做兩種解讀。

其一是在未來,由於科技的高度發展,人類(我們姑且這么稱呼,畢竟影片中出現的活物看上去的確挺像人類的)已經能夠製造出不需要依賴實體而獨立存在的意識,並且根據“我思故我在”的原理,這種由人類製造出來的意識所具有的屬性與人類本身的意識無區別。換一個角度來說,藉助於科技的高度發達,人類已經成為了上帝。

另一種則是將懷疑主義運用於其理論建立的根本,即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被懷疑主義奉為真理的“我思故我在”,從而提出“即使你在思你也不一定在”的命題。如果從這一命題發散開去,就可以認為不論是一次虛擬也好,二次三次或者N次虛擬也好,甚至百分百確信自己就是真實存在而非虛擬的你也好,都可以被認為是由某種東西虛擬出來的。因為當懷疑本身都已經變得不再真實之後,唯一真實的,恐怕就是作為第一推動的上帝了。而上帝之所以能夠作為第一推動而被認為真實的存在著,並非因為懷疑主義在上帝面前就失去了效力,這只是因為如果連上帝都是虛無而非真實存在的話,那懷疑就沒有了對象,從而使懷疑本身變成了一個偽命題。

我一直以來都強烈的認為,一部讓人看完之後有一肚子話要說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說的電影一定是部好電影,本片完全符合這個規律。()

最後要對上帝哥哥說句話,我就思考了,您老就放肆的笑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