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複製貝多芬觀後感

複製貝多芬觀後感(一)

電影開場,隨著貝多芬的那首降B大調大賦格,進入電影故事的敘述。讓我感受深刻,有一種緊張感,貝多芬的音樂是多么的振奮人心,讓我激動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覺得它就是一部靈魂的樂章,因為貝多芬的音樂實在是太棒了,跟他這個古怪的人一點都不一樣。

在《複製貝多芬》中這部電影中,對貝多芬的古典音樂進行了大量運用,確確實實地讓人從精神上去領悟貝多芬,領悟靈魂的跌宕所產生的藝術,給我一種震撼。

影片開頭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滿象徵與藝術感的畫面詮釋了音樂。暗藍的畫面里,奔跑的少年與不斷掠過的面孔進入視野,女主角安娜的腦海里開始浮現貝多芬死前開創的賦格曲。

沒有音樂,只有依次出現的女人,男人,馬車,鄉間小路,馬車內部的人們,和各式各樣的音響。這一切就像樂隊演奏前每個聲部的調音準備。

安娜對面坐著一個中年女人,一個老女人,和一個女人懷裡的嬰兒。這三個人就像一個主題——女人的三個階段。對應這個主題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獨奏,也是整個賦格曲的主題——生命、時間、靈魂、上帝所賦予和收回的一切。

這時,畫面切到一個拉小提琴的放養男孩。小提琴聲立即響起,鏡頭接著掠過安娜身邊的男子。這時,出現了與女人的對立面——男人。尖銳的小提琴插入和緩的中提琴,男性的進入象徵著賦格曲中的對題。然後鏡頭掠過車輪,樹杈,有著木質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隊伍。鏡頭掠過田間,掠過疾馳的道路,掠過隱約的合唱聲。安娜沉浸在音樂里,不同的面孔穿插著飛逝的景色,聲部在追逐、遁走,主題和對題在各個聲部輪流出現,此時的畫面已然是為了音樂而存在。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貝多芬的音樂貫穿影片始終。這音樂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貝多芬的傳奇,也在演員之間、觀眾與影片之間形成一架通往靈魂深處的橋樑。安妮在看手稿時揮動的手指和貝多芬作曲時揮舞的雙臂,背景響起第九交響曲的樂聲,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間達到了靈魂的交融。

整個影片的高潮,是長達十分鐘的第九交響曲,閉上眼睛感受音樂的力量,令人熱淚盈眶。

從這部電影中,我也看出了這樣一位貝多芬:他對身邊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當安娜因為說錯一句話而向貝多芬道歉的時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擊!對他的侄子,他卻相當溺愛,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將侄子培養成音樂家。

正是貝多芬的這種無情的嘲笑權貴,抗爭命運,全然心中沒有世俗的性情,才讓他的音樂,打破規範文雅之限制,()與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靈魂喧囂在他的音樂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發,讓我讚嘆不已。

而且,從電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設計的大橋模型,對安娜說道:“這是完全沒有靈魂的作品,我這么做是在幫他”中,也可以窺見貝多芬的藝術觀。正是因為他在他的音樂中傾注了靈魂,所以他的音樂才能持久的閃耀光輝。並且,我覺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創作音樂,所以他才能夠創造出如此驚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貝多芬,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樂,還可以看見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質。安娜給我的感觸最深刻,她為了完成自己的的夢想,能夠堅持下去,和音樂大師學習,並且逐步成長。我覺得她堅韌的精神值得學習。

複製貝多芬觀後感(二)

我們一直按照一條原本就存在於那裡的線條,奔跑。跑得越快,靈魂落的越遠。我們想要改變一些什麼,卻感到孤單、無助、失落。我們說,我做不到。當我們想要脫離既定劇本或跳開思考的舊軌跡時,有一點像是自己溺水卻想拉自己頭髮上岸,是一樣困難的。李欣頻的方法之一是,假想自己的腦殼如果換進了別人的腦,他會怎樣思考我的人生?會怎樣套用我現有的資源,發揮出我自己沒發覺的潛能?

在讀了李欣頻的推薦後,開始看《複製貝多芬》。在此之前,聽過很多次貝多芬的音樂。只是當音樂而聽。聽聽就過的那種音樂。導演在電影當中安排了足足10分鐘來重現第九交響曲的首演。我不是音樂家。我不懂這些眾多錯落有致的音符。我只是學著別人的模樣,閉上眼睛。想像自己的腦,就是貝多芬的那顆。感覺這么多的音符是怎么升起、怎么組合、怎么演奏,他的情緒又是怎樣的起伏。細膩的感覺那些上帝的語言。然後,眼睛潮濕了。那種感動,震撼,找不到一個詞可以清晰具體的去形容。

原來,我可以懂的。可以被吸引的。當然,也是可以突破與改變的。安娜最初打動貝多芬的是,她修改了他的樂譜。她說,那是他原本的意思。她只是幫他做了。複製。進入。或者,這是我們離開既定劇本的最佳途徑。住進你所希望成為的偶像腦殼裡。看看他們的行為及思考模式。

在這部影片中,主人公不斷提到“key”。就像我們人生的基調。考上大學才行。有錢才好。這樣那樣才是人生。貝多芬告訴安娜,放棄調子,放棄有頭有尾的概念,讓音樂自己活出來,不要擺出嚴謹的規則,這會擋住音樂的流動與呼吸。貝多芬是上帝做親近的夥伴,或者,他本身就是上帝。上帝只是借用他的手來譜寫這些語言。這是他與上帝的對話,自然流淌,毫無修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