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教育教學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

阿昌族人口共有2.7萬餘人,為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雲南省西部地區德宏州的隴川縣、梁河縣及潞西市,保山地區的騰衝縣、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隴川縣的戶撒地區和梁河縣的遮島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分為戶撒和梁河兩種方言,大多數阿昌人都會講漢語、傣語,戶撒的阿昌族還會講緬語和景頗語,他們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種語言。這大概是阿昌族在歷史上善於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斷向別的民族學習的緣故。

阿昌族聚居區地處高黎貢山余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製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在漢文史書中,除稱其為“阿昌”,還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稱謂。因居住地區不同,還有一些自稱,如“勐撒撣”、“襯撒”、“漢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約在公元13世紀,經過多次遷徙,逐漸定居到現在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從駐守邊疆的漢族屯兵那裡學會了耕種水田、打制鐵器的技術,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品經濟有了初步發展。唐宋時期,阿昌族地區屬南詔和大理政權管轄。明清時期,一直實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區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地主經濟已有一定的發展。其時,領主多為傣族土司,地主多為漢人。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功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每年農閒季節或各種節日集會以及平時的勞動之餘,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裡,都要把葫蘆簫斜插在脖子後面的衣領里,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後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伙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於是小伙子高高興興地用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伙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領神會,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後藉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伙子到屋裡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迴避。於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捨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阿昌族婚禮舉行3天,如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髮。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解放前,搶親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締結婚約的一種形式。阿昌族的青年人或壯年婦女一談起這事,都會滔滔不絕地說出其中的喜悅、感嘆和悲傷。這種搶親現象,在梁河至今仍時有發生。往往是順利的。女方父母緊追不放的情況很少。

搶親一般是由三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戀愛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說親時,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將女兒另許他人。這樣,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來搶親。到了預定的日子,男方邀約十幾個精壯的小伙子,在深夜摸進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這時,姑娘就高聲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搶走的。前往搶親的人,兩個人拉著姑娘跑,其餘人在後邊擔任後衛,以阻止追趕的人。由於女方父母毫無準備,寡不敵眾,所以這種搶親往往是順利的。

二是當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動已被父母發覺,或是男方走漏了訊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給姑娘選了另外的小伙子,()就會叫自己選中的小伙子趕快來把姑娘接走。於是,小伙子就馬上組織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圍起來,然後由兩人進家找姑娘,找到後,對她說句“表妹,我來接你了”,說完就由一個把姑娘反背起來,緊緊抓住她的雙手,另一個抬著姑娘的雙腳,拚命往回跑。這時,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來到,也不能闖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著姑娘被人搶走。這是阿昌族搶親的一種規矩。

第三種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之機,半路截住,拉起就跑。這種搶親往往會引起械鬥,造成傷亡。

搶親到家,一進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讓姑娘包上高包頭。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男女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老林,直到家裡與女方家長談判結束,才能雙雙回家。

因雙方終要結成親戚,所以無論原來怎么鬧,男方在搶親後第三天仍要聘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說親。求和說親儀式在女方家裡舉行,女方家一律不負責招待,要由男方家負責招待,並付給女方家的說客工錢。因此,男方除請個說客外,還要請一個燒菜做飯的。談判時間一般三至六天。在這期間,男女代表都要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但一經達成協定,雙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親如一家。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緻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乾淨,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醃製的鹹菜、滷豆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無論山區或壩區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為三合或四合院樣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木頭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過去的木框架雖然已經改變為今天的鋼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內壁卻仍然是木料。幾乎所有的阿昌族人家都喜歡在這內壁上鏤刻各種各樣的圖案。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家堂上忌亂放雜物,忌放刀放槍。火塘受阿昌族重視,逢年過節要燒香,舂過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火塘上的鍋腳石或三腳架或木柴頭,忌用腳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阿昌族人家的門檻多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觀念中門檻代表門風好壞和家道人丁的興盛。

阿昌族的臥房分布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臥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

阿昌族地區的人民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和道教,他們崇拜動植物、神靈、鬼魂等,宗教色彩濃厚。

南傳佛教阿昌族也普遍信仰南傳佛教,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隴川、梁河及潞西縣等地。由於長期與傣、漢等族雜居,在文化上深受傣漢等民族的影響,信仰了南傳佛教。他們主要信仰南傳佛教中的“蠻”(擺莊)、“勇”(擺允)和多列三派。多列因教規嚴格、見殺不吃而信者較少。蠻教因可殺生、教規鬆散而信者甚眾。阿昌族幾乎每個村寨都建有一座佛寺,僅隴川縣的戶撒過去就有四十四座。各寨佛寺建築風格不盡相同,有的雕龍畫鳳、繪刻奇花異草;有的系五層八方建築,層層疊起,八角上翹,獨具特色,十分精美。

道教道教在阿昌族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大約在明代,道教便傳入了阿昌族地區,明將沐英率兵入滇後,在今德宏隴川戶撒鄉以東建成了著名的道觀皇閣寺,它後來逐步變成了阿昌族地區最著名的道教聖地。皇閣寺曾於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1864年(清同治十三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重修。解放前夕,內有道士居住,每年農曆正月初九,主持朝拜玉皇大帝儀式,念誦玉皇經,並畫符念咒,為人民祈福禳災。

現在,阿昌族地區還建有關帝廟、城隍廟,家家戶戶奉灶君和財神老爺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