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教育教學

瑤族的風俗習慣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風俗習慣很有民族特點,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區不同而產生服飾、飲食、居住的差別。近代瑤族服飾式樣多姿多彩。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對襟兩種。褲子長短不一,以藍黑色家機布為主。

南丹白褲瑤男子空白色燈籠褲,長至膝蓋,故稱之為“白褲瑤”。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長衫長褲,有的穿短衣百褶裙。頭纏黑色或白的繡花巾,束腰帶,上衣、裙、褲、頭巾、腰帶均繡彩色花紋。飾耳環、手鐲、銀牌。

大瑤山茶山瑤婦女愛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銀板。靈川、融水的瑤族婦女戴一種高聳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纓絡的帽子,顯得高雅獨特。

瑤族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林業。食物以大米、玉米、紅薯為主,喝酒吸菸比較普遍。桂北瑤族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盤旋喜歡醃製“鳥酢”、“獸肉酢”,有的瑤族醃製熏乾的豬肉和牛肉。這些都是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在達山瑤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裡,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谿縣的瑤族農曆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

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

儘管瑤族長期依山而居,處於遷徙、游耕狀態,但其服飾仍保持款式多樣、紋案古樸、工藝精美的民族特點。

據有關瑤族服飾研究專家統計,瑤族服飾款式有百餘種,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男子穿對襟或右衽、銅扣上衣,或圓領花邊丫形上衣,腰扎腰帶,下身穿寬腳長褲,扎綁腿。婦女一般穿圓領花邊對襟或右衽長衣,下穿挑花長褲或百褶長裙,扎繡花腰帶或圍裙,也纏綁腿。無論男女,服飾一般都喜歡用青布製作,喜歡用紅、藍、黃、綠、白、紫等色彩點綴。這些點綴品是用各色絲線經過挑、繡、織、染等工藝製作而成,看上去非常鮮艷精美,各種圖案也十分生動逼真。

此外,瑤族男女都習慣使用繡花青布頭巾或紅布頭巾包頭。特別是婦女的頭飾,其樣式千姿百態,有塔式、鋼盔式、平頂式、飛檐式、銀簪式、絮帽式等,並喜歡佩戴各種銀飾。

瑤族無論男女,都是通過帽子和頭帕表示自己所處的生活階段。河口縣瑤山的瑤族姑娘一到十五六歲,便改花帽為包頭帕。包頭帕就意味著可以尋偶。男子在幼年時亦戴花帽,到十五六歲後同樣取下花帽改包頭帕。在金平區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瑤族,俗稱紅頭搖,因婚後包紅頭帕而得名。該地婦女的頭飾,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個階段:七八歲以下戴帽子,七八歲以上包頭帕,婚後便包紅頭帕。

瑤族男女,喜蓄長發,古籍就有男女蓄髮,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過山瑤婦女,過去則剃盡發蒂,戴上黃蠟製成的角帽,用布帕遮蓋。婦女頭部裝飾極為講究,有的戴竹箭,有的豎頂板,還有的則戴上三五斤重的銀條。婦女頭上的椎髻更是類多形奇,有的插上銀牌、銀花、銀串珠之類,有的還插上幾片白雉尾,十分壯觀。廣西金秀大瑤山花藍瑤婦女,用豬油裹拌捲成鋼盔式發形,青光耀眼,獨具一格。龍勝各族自治縣瑤家婦女髮式都是蟠桃髮髻,上面還用一邊長約4寸、繡著各式花樣圖案的黑色方形頭巾蓋在頭上。

湖南寧遠一帶瑤族婦女的頭飾,既不同於蓄髮盤髻愛插羽毛的廣東八排瑤,又有別於頭別三條弧形大銀釵的廣西茶山搖。頂板瑤婦女的頭飾,因年齡不同而異。少女梳梳釵於頭頂,以繡花巾纏頭,中露雲髯。十七八歲的姑娘,則以蜂蠟塗發,捲髮疊髻,史稱“椎髻”。以花巾包裹。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風當陽,十分雅致。婚後婦女則將蛾冠取下,以花帕蓋於頭上,清秀大方。人們給這裡的瑤族一個美稱——頂板瑤,實則以婦女頭飾而得名。其衫褲顏色多為藍與黑,只有服喪穿孝才用白色。未成年的女孩身穿無領開襟長衫,下著長褲。衣褲邊角均有彩色的刺繡花邊。姑娘的嫁衣,喜歡以花邊裝飾衣褲的襟、角、邊等。小姑娘六七歲開始學刺繡,一直繡到出嫁。一套嫁衣要花十多年。婦女用的背心、圍裙、胸巾,甚至腳絲帶無不用刺繡和挑花帶裝飾。

瑤族房屋建築因地而異,形式多樣。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瑤族多就地取材,採用“人”字形棚居建築式樣;居住在坡度比較大的山嶺地帶的瑤族,多採用“吊樓”式建築;居平原丘陵地區的瑤族,住房多為土木或泥木結構,與壯、漢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瑤族講究村寨整體,房屋建築多為層疊式,幢屋毗連,層次分明。大的村落山寨,房屋從山腳疊到山腰,甚至疊到山頂,民族風格獨特。瑤族房屋建築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即住房、糧倉、寮房。住房一般是一棟三間,中設廳堂,臥室設在兩側或中室後部,前部為灶堂或火堂。糧倉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壘形,用來貯藏玉米、稻穀,一般設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設在數十里的山野田間。寮房多數是建在村寨旁邊,用茅草搭蓋,用以存放柴草或儲存物件等。

瑤族所居山區,道路崎嶇險阻,車馬難行,交通不便,常年四季用肩擔背負辦法,將山區特產帶到平原圩鎮去出售,又用同樣的辦法運回所需生活用品。日常背簍、扁擔、籮筐是瑤族人民用於運輸的主要工具。近百年來,滇西、桂西部分山區,瑤族開始圈養馬匹,用以馱物,以代替肩挑額負。但其他邊遠山區瑤族,常年累月仍沿襲額負、背馱、肩挑習尚。路遇溪流湍急、水深壁險溪河,一般是涉水越渡,也有架設橋樑,常見橋有藤橋、竹橋、木橋幾種。

瑤族青年男女戀愛比較自由,利用節日、集會和農閒走村串寨機會,通過對唱山歌形式,尋找對象,雙方合意,互贈信物,以定終身。但婚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親之前,男女雙方要合八字,八字相合才能定親,定親後擇吉日良辰即舉行婚禮。瑤族婚姻有“招郎上門”習俗,這種婚俗在廣西、廣東、湖南、貴州、雲南、江西等瑤族地區普遍存在,不少地方甚至有女子招郎多於出嫁的情況。男方到女家上門不受歧視,寡婦再嫁也不受禁止。

瑤族家庭一般由父、子或孫兩三代親系組成,祖孫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較少。男子在結婚後便和父母、兄弟分家,父母有責任幫助他們重建住房,另立門戶,成立新的小家庭。家庭一般由父母掌管,直到年邁體弱時,才按照“先男後女,先長後幼”的原則,讓子女主持家業。老人在家庭中和社會上普遍受到尊重,日常生活和逢年過節,飲食也先敬老人。在家庭分工方面,瑤族男子主要從事重體力勞動,如伐木、放排及農耕等,在家庭中居於主要地位;婦女一般從事種植、養殖和採集活動,在家庭中居於次要地位。

瑤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組織,名稱有社老、寨老、廟老等,各個地方,各個支系的稱法不一,其中最典型的是廣西大瑤山瑤族“石牌制”和南丹白褲瑤的“油鍋組織”。石牌制是大瑤山瑤族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為了保護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維護社會秩序,防禦外侮和匪盜以及調解內部糾紛,由一個村或幾個村組織起來的社會組織。據考證,至少從明朝起,()他們就有了石牌組織。既有一個族系、一個村寨的石牌組織,也有跨族系、跨村寨的石牌組織,還有包括整個大瑤山瑤族的總石牌組織。總石牌中包括若干個大石牌,大石牌中又包括若干個小石牌,形成嚴密的社會組織系統。每個石牌組織都有其頭人,石牌頭人根據本民族的傳統精神,針對當時社會突出的矛盾問題,擬定出若干條律草案,然後定出日期和地點,召開石牌大會,由大家討論和通過,共同遵守,維護社會秩序。

油鍋組織是南丹白褲瑤古老的社會組織。油鍋,瑤語稱為“破卜”,是白褲瑤的父系家族組織,由同宗同姓的家族組成。每個油鍋少者二三戶,多者十幾戶,油鍋組織的頭人由有威望的長者或有才幹的青年人擔任,主要職責是督促和鼓勵大家搞好生產,調解油鍋組織的內部矛盾,主持油鍋會議等等。

瑤族認為,人死後其魂魄依然存在,在另一個世界生活著,保佑著子孫後代。因此,瑤族對老人的葬禮十分講究。如廣西大瑤山一帶的瑤族,老人絕氣前,家人要將一枚銀幣或銅錢放在他嘴裡,含口錢“。老人一斷氣,立即舉哀,在門口鳴槍或放鐵炮,向寨人和親戚報喪。舅父知道後,立即殺一隻雞,備上酒,邀請族內四五個長者和師公前往喪家,替死者做”法事“。入棺前,子女要給死者洗屍,換上淨潔的壽衣。裝洗完畢,即移屍正堂,男屍停放在廳堂左邊,女屍停放在廳堂右邊。入棺時,還要請師公作法”淨棺“。除了土葬,一部分瑤族地區還盛行火葬,葬制各有不同。

度戒是瑤族男子必經之宗教手續,過去,藍靛瑤男於16歲以後度戒,一定要在婚前度畢。度戒年齡多在16歲至22歲之間。現在11歲以後即可度戒。各人的度戒年齡是依據《大同書》擇算,沖犯年不舉行,如子、午、卯、酉出生的人,十一歲全,十二歲半全,十三歲敗,十一歲可度戒。辰、戌、醜、末年出生的人,十二歲全、十三歲半全、十四歲敗。十二歲度戒最吉利。寅、申、己、亥出生的人,十三歲全,十四歲半全,十五歲敗,全歲度戒吉利。可以循環推擇,若十三歲不度,又是十六歲全,十七歲半全,十八歲敗。照此類推,始終要在結婚之前舉行。紅頭瑤則不同,他們要在結婚之後夫妻共同度。藍靛瑤(含白線瑤、沙瑤)不度戒的男子,不僅在社會上被人看不起,並受到姑娘們的恥笑。不度戒則沒有自己的師父,不懂一切宗教禮儀。

度戒之前,被度者住在度師家裡,不吃油、不吃菜、不勞動,白天睡覺,走路也必須低著頭。戴上帽子不見天(因見天對不起神)。在此期間不能與人說話,只有師父講話可以答應,最必要時可以允許與父母談一兩句話。否則就一律被認為是”不正“,將來”度戒也不好“神也請不到堂”,還要被認為是“功德修不圓滿”。學到一定程度,便可回家念經(共13本)打齋。

度戒開始,被度者由度師引上度台,正襟危坐。然後度師念經,請各方諸神,即家神、土地、靈公、花娘、社皇、盤古、神農、玉皇、山神、谷娘等神至。度戒人與師父各端清水一碗,各執火捻一條,隨師父對天發誓:“不殺人放火,不偷盜搶劫,不奸女拐婦,不欺人、等……共有十戒。”誓畢,擲火捻於碗內,火捻遇水熄滅,表示如違誓言,與此火捻命運相同。然後由度師事先指定邀請(當場給酒一杯,表示邀請)之成年人(度過戒的)12人抬一網,上鋪被蓋棉軟之物,站立度台之下,作為接應,準備妥當,度師叫一聲“度下來”!被度者即全身作曲,兩手圍膝,置頭兩膝之間,從度台上一滾而下,落下藤網之中,即算度過來了。

度戒中較困難的一關即是這個“度下來”。若自度台下來時,張手舞腳,四肢朝天,則不僅為眾人恥笑,而且要被認為是“功德修不圓滿”,終身引為憾事。

度戒往往需費數天時間,十分熱鬧。所以都在十、冬、臘、正月舉行,不擇農忙之季,因度戒必須邀請全寨,乃至邀請遠客,以酒肉相待,並殺牲畜祭神。所以無牲口是不可以度戒的。

此外,度戒尚有“度天戒”、“度地戒”之分。度天戒者祭滿七日(或二十天或四十九天)之後,可以殺生,度地戒者,祭日雖滿,終生不可殺牲。

度戒又有“度師”、“度道”之分。度道者在家舉行,儀式簡單。度師在度台上舉行。度師和度道在職能上有差別,如喪葬之事多由度道者舉行,度師者則不一定會。無論度師、度道,都必須殺牲畜祭神。紅頭瑤的度戒,與藍靛瑤有同也有異,不同之處是男子度戒年齡在刀歲至30歲之間,婚後也可以夫妻同度戒,被度戒者按輩份論,有一戒、二戒、三戒等。度戒時頭上頂著文燈,(蠟燭或油燈),三至七盞不等。由道公誦經兩天才迸人“盤王”為本家人。末度戒者不能吹牛角號及超度鬼神,度過戒的人死後方能升人天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