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親職教育

不要逼孩子考100分

不要逼孩子考100分

文/張戈

杭州市天長國小老師周武曾經提出過一個「第十名效應」,大意是說國小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入國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之後,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現出色。

上個月22號,在劉道玉基金會舉辦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武大老校長劉道玉一語驚人:「北大清華幾乎找去了所有的狀元,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又怎麼樣?如果繼續爭狀元,過去讓我欽佩的北大清華就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現在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處於危機重重的十字路口,大學精神的漸行漸遠、道德底線的節節下降都讓人感到憂心忡忡。雖說把這些原因僅歸咎於我們對於「第一」、「狀元」的追逐,不免有失偏頗,但從中也可窺見分數至上主義、實用主義對於學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傷害。

我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家長,絕大多數父母對於孩子成長的關注普遍集中在考試分數上,有些父母對於考試分數的量化要求甚至稱得上苛刻,分數也成為了衡量孩子優秀程度的「明規則」。孩子自己要考「100分」的意識也不斷被強化,這裡面夾雜的是父母老師的期許、同學的羨慕以及自我的滿足。回過頭來想一想,這是否就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教育的初衷究竟是什麼?我們需要的是一堆讀書機器、高分生產機,還是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人?而這些是否僅憑几次考試的分數就能做出判斷?

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上學時成績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築文則一直保持班級第一。工作之後,朱棣文當上教授時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時哥哥當上正教授。數學大師陳省身生前為中科大少年班題詞:不要考100分。我想大師們的這些經歷並不是要告訴我們,考第十名才正正好,而是說成績絕不等同於能力,成績中庸的孩子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以一個寬鬆的環境去支持、培養,以一種動態、發展的眼光去關注,很多人會在未來的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

原因顯而易見:衝着100分去的孩子把多數的精力放在課本內容上,也許常忽略書本外的大世界。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解釋,「原生態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  )要爭這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於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後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而成績平平的孩子,他們會念書,卻不是把所有時間都用於念書。他們個性鮮明,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會獨立思考,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除此之外,他們熱愛體驗社會活動、體育運動、文藝活動,在活動中,他們漸漸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如何提高情商,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克服困難。

另一方面,成績名列前茅的孩子總是得到家長和老師更多的關心和呵護。換個角度來看,他們背負的期待和負擔過重。為了滿足父母、家長、老師、同學以及自己的期待,容不得自己有半點疏忽、不給自己半點喘息的機會。即便是因為偶爾疏忽考了98分,他們仍然面露苦色。沒有受到那麼多眼神關注的孩子,父母、老師所給的空間相對寬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強,允許自己犯錯,不害怕犯錯,錯誤犯得越多,思考就越多,對於事物脈絡的把握就更為清晰,離成功也就更進一步。經得起挫折、受得了冷落、堅持得了自我,這些寶貴的品質已經遠遠超越考100分所能帶給人的暫時的榮耀。因此即便有些人在學生階段成績平平,也絲毫不影響他們以後的工作和生活。

不要再逼孩子考100分了,那過度開發的「100分」只能抑制孩子的能力和發展。人生是個整體過程,學生時代的100分保證不了一份好工作,保證不了幸福的生活,也保證不了豐富的人生。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都要以成長的、動態的眼光去看待分數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