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親職教育

讓孩子在體驗中長大

讓孩子在體驗中長大

——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第五屆新東方親職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各位上午好!

很高興在這樣一個場合見到各位新老朋友。我非常敬重俞敏洪老師,不僅僅是因為他的人品和學識,更因為他的社會責任心和民族使命感。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像一滴水,去熱愛這個國家,那么,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就會有大江奔騰的壯闊。

今天,我給各位分享一下關於體驗的話題。

從了解社會到體驗生活

人們認為獨生子女儘管具有很高的智商,但是他們的合作能力、他們的協商能力令人憂慮。他們是否能夠在乎別人的感受?他們能不能換位思考?於是,從社會到家庭,再到學校,我們用了很大的力量去教育他們,我們試圖改變他們,但沒有明顯的成效。因為,靠說教很難改變他們的情商。所以,學校從開設戲劇課開始,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轉變,就是我們過去長期說教沒有解決的東西,在今天的課堂上看到了一道亮光。

戲劇課上,學生除了扮演一個角色,還要承擔一項劇務,如燈光、音響、舞台美術、服裝、道具、創編和導演等。剛開課的時候每一個劇組都是一片混亂,因為每一個孩子都認為自己很重要——我擔任的這個角色很重要,我承擔的這項劇務最重要,你們每一個人都得配合我。於是,他們一個個都像“大爺”。可是一個學期下來,到他們參加匯報演出的時候,你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像“孫子”,每一個人都在“察言觀色”,看別人需要什麼,自己需要幫助別人做什麼。經過一個學期的衝突、摩擦,他們慢慢發現,僅僅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做不成事情的,必須考慮和發現別人的需要,通過服務別人,才會把自己的事情做下去,才會把團隊的事情做下去。在這裡,是什麼幫助了孩子?是體驗。

我們的教育過分看重改變孩子的力量,其實改變只是教育當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發現孩子、喚醒孩子和幫助孩子。可是,我們幫助了孩子多少?我們怎么去喚醒孩子?孩子要從了解和認識社會開始去認識他自己,認識他自己了,他往往就會喚醒自己。在新學校我們開發了一系列這種課程,有30多個行業的職業考察,學生考察完畢還要讀一本這個行業的入門書和這個行業成功人士的傳記。當然,除了認識社會,我們還希望讓孩子去體驗生活,包括我們好多經營性的活動在校園裡面向學生招標,如我們的兩個電影院也由學生監管。在2010年的時候,我們有5個學生書店面向學生招標。

從苦口婆心到創設情境

前幾天,幾個學生找到我說,希望發起一個“小事運動”,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要從小事做起,他們希望訪談我。我說你們可以錄像、錄音,也可以貼一個海報,就說校長要乾小事。我表態,從今天開始,我經過國際部大樓前的這個小廣場,只要發現有垃圾,我一定揀起來。我說,你們也自己承諾做一件小事,並將承諾貼出去。我們希望創造這樣一種情境,我們希望讓學生受到感染,而不是去說教。

我們有好多活動很經濟,一些專家說這是低成本推進素質教育,我同意這個說法。其中有一個活動叫“校園潑水節”,每年的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在操場上擺幾個塑膠水箱,注入自來水,曬兩個小時,然後就分年級潑水了。這是讓學生很快樂的一個課程,但在學校里僅僅快樂是不夠的。你看他們這個樣子,在開潑儀式上,頂著臉盤、披著雨衣,我是不允許這么乾的,必須卸掉。我想告訴學生,你們不是來參加潑水節嗎?你們還想幹著回去嗎?潑水節結束了,你們還想衣冠楚楚地坐在教室里嗎?來到潑水節現場,你就不要怕水,來到這個社會上,你就不要怕風雨雪霜、酸甜苦辣。去年我收到一個簡訊是這樣寫的:“我們有什麼好怕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想過要活著回去!”所以,我希望孩子們來到社會去體驗人生,就不要怕人生的坎坷。在潑水節,帶給我的是雄心壯志。我既然濕了,就什麼都不怕了,我就使勁兒潑。只有不怕濕的時候,才能贏。

這樣的體驗可以讓孩子們收穫他一輩子忘不掉的東西。

從團隊精神到團隊精神

我簡單說一下我們現在開發的課程。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全面的課程改革,即把全部的課程整合在一起,不再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而是全部整合為校本課程。我們分了層次,比如說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這些課程我們都分了五個層次,你可以選數學一,也可以選化學五,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層次。(名人名言  )當然,我們還有綜合類的課程,特別像藝術,重要的是對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薰陶。

這樣一種課程體系出來以後,就出現了一個現象: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一個課程表,你上了數學三,我上了物理二,他上了機械技術,我上了《歌舞青春》音樂劇,這個時候行政班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班主任。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老師感覺到沒有抓手了,過去不管有什麼問題找班主任,只要這個管理細胞存在就不會出問題。但是,今天不管發生了什麼,沒有行政班了,沒有班主任了,怎么管理?所以,我們就研究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第一,過去是班主任又是老師的時候,學生一切都會聽我的,但今天有可能不聽了。因為你沒有行政權力了,當你不是“警察”的時候,教育反而變得純粹。過去那些“被教育”的學生會認為你是為這個班而教育他,甚至說你不過是為了班主任的補貼。但今天沒有這個東西了,教育和這些功利的東西都沒有關係了,教育也就變得更加純粹。第二,過去在教學過程當中,你是一個任課老師,學生沒有完成作業,你就把學生交給班主任。今天,你不能交給班主任,你必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情感問題等。總之,學生的教育問題你必須解決。第三,教育難度大大增加,變得富有挑戰了。當你不是班主任,沒有行政權利的時候,教育必須靠智慧,教育必須學會耐心等待。第四,在一個沒有班集體的教學組織方式之下,學生最大的糾結就是找不到家的感覺。過去他們太依賴那個班集體了,老師有的時候要用很長時間,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打造一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我們要拆散它很困難,讓學生融入另外一個新的班集體的時候更加困難。我們在乾什麼呀?我們在折騰什麼?正像現在我們看到有些老同志70多歲了,孩子的就業問題還要找單位、找領導來解決。為什麼?因為他始終只靠一個集體,他認為自己就永遠屬於這個集體,沒有別的定位。

我特別害怕一個人只會扮演一種角色,這樣的話,這個社會就很麻煩了。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在不同的團隊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盡一份不同的責任。這樣,當我們的孩子在十幾個教學班裡找到十幾個不同位置的時候,我想,我們的孩子才最終形成了團隊的精神、團隊的意識,並且在這個團隊里馬上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馬上就可以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即便是這個團隊解散了,進入另外一個團隊,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我想,這就是未來我們公民社會需要的公民。所以,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場教學方式的改革來推動我們的孩子不斷地成長。

從對異性的神秘到健康的同伴友誼

在學校的戲劇里,我們收穫良多,其中一個收穫就是我們搭建了一個男生跟女生正常交往的平台。在學校里,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法定的正常交往的平台,這種交往就會轉入地下,一旦轉入地下,就沒法管理,就充滿了風險。

在學校里,我們必須給孩子的青春花季設定一個法定的交往平台,這就是戲劇課。

最後說一個故事,不管是說教還是體驗,都是教育,都很重要。但是,無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我們都必須學會等待。前些天,我內侄女的小孩回到山東老家,他剛剛學會叫爸爸、媽媽、姥爺、爺爺,但是還沒有學會叫姥姥。在老家,他遇到了一群他應該叫姥姥的人,這群人特別執著,每個人都要教他幾十分鐘如何叫姥姥……這個孩子沒到兩個星期就快叫傻了。我說,趕快回來,再不回來就壞了。為什麼?因為叫姥姥不需要現在教,再過三個月,他自己就會叫了。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學會耐心等待。

謝謝各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