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創業

馬雲憶人生窘境,談夢想幾度哽咽

馬雲憶人生窘境,談夢想幾度哽咽

一個關於夢想的問題,讓馬雲聲音哽咽,幾欲落淚。

早在今年3月28日,深圳舉行的IT領袖峰會論壇上,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站在台下嘉賓席上對當今網際網路界的“三座大山”提了一個問題:10年前,你們的夢想是什麼,10年後的今天,你們的夢想又是什麼,你每天的睡眠質量到位嗎?

作為最早在中國IT領域做投資的投資人,熊曉鴿是中國10多年來網際網路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在這一屆IT領袖峰會上,中國網際網路三大巨頭——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坐在燈光集聚的主席台上,迎接眾人的目光。

三巨頭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過,熊曉鴿似乎並不滿意,而他作為幕後資本運作的推手,甚至還投資於其中兩家企業。對於熊曉鴿來說,鑑證夢想似乎有著超出創業投資本身的意義。

2011年,熊曉鴿領導下的IDG資本再次融資,這次用7個星期創造了13億美元的資本額的融資紀錄。作為一家風險投資機構的掌舵人,他的視覺焦點已不再放在工作對象上,而是轉移到人心、人性。

觸動馬雲的心弦

熊曉鴿拿著話筒的樣子,儼然一位資深的記者——早期在華爾街當記者,在資本圈浸淫多年的他,在2011年這樣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10年節點,向三大巨頭的提問顯然將全場的話題引向一個深度。

“當一個企業發展壯大後,它的團隊領袖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因此我會想到提問,那些關於夢想的事情。”

比較三人的回答,馬雲的傾訴或許更加有情緒含量。他並不是直接談10年前夢想,而是談20年前的所遭遇的人生窘境。

馬雲回憶,他20年前剛剛大學畢業,創業之前應聘過30份工作,全部被拒絕;想當警察,和5個同學一起去面試,其他4個錄取,他沒有被錄取。杭州第一家五星級賓館開業的時候他想應聘服務員,排了2個多小時的隊,沒有被錄取。24個人一起應聘杭州肯德基,有23個人被錄取,他同樣沒有被錄取。

馬雲10年前開始做網際網路,那時候的夢想簡單——把公司做好,為員工、客戶負責任。“後來簡單的夢想搞複雜了。我現在也越來越簡單,現在的夢想:我還是回到同事所說的,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乾那么多事,也沒有想過那么累,也沒有想過那么有意義,這讓我們越來越清楚,我們必須要感恩。”

說到這裡時,馬雲的眼圈紅了。台下,則是掌聲一片。

馬雲坦言,雖然“從來不覺得自己壓力那么大,但晚上睡覺老是在爬山。”看得出,馬雲這次被追問到過去,頗有“憶苦思甜”的味道,對比馬化騰和李彥宏,他的成功更加充滿傳奇式的色彩,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們不屬於會成功的人”。

馬化騰回答的夢想,是“每個人都是媒體,很暢通的溝通資訊,自由使用雲服務,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和套用的開發者。”而這個回答,在熊曉鴿看來,“這只是他做為騰訊CEO給自己設立的工作目標,似乎不能稱之為夢想。”

李彥宏的夢想則是想找到能替代他的CEO,這樣他就可以去過“閒雲野鶴”的生活。熊曉鴿認為這個回答“不是事業的夢想,而是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追求”。

熊曉鴿事後評價三巨頭的回答,認為沒有人回答他們的夢想。“那不是他的夢想,那只是他現在面臨要乾的活,你必須說你每天干的活多著呢,那是你的夢嗎?”

按照熊曉鴿的說法,馬化騰和李彥宏在學校都是學IT的,他們借鑑了國外的商業模式,使之本地化。而馬雲則不是,他是學英文的。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也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名人名言  )這或許使得馬雲區別於其他兩人,他的成功更加充滿了艱辛與曲折。而談到關於夢想的話題,則更加能撥動那顆蓄積了情感勢能的閘門。

坐在主席台上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都已不是10年前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而坐在台下嘉賓席的熊曉鴿,仍然是10年前的能曉鴿。

“我知道他們10年前的夢想,因為10年前我就了解他們。那時候,雖然他們所從事的業務不同,但是他們每個人的夢想都很清晰,有很具體的目標。而現在他們似乎都說不清楚有什麼樣的夢想。從這個意思上說,他們10年前的精神生活質量比現在的生活質量更高。雖然那時他們的錢沒有現在多,但他們有夢想,有很具體的目標。”熊曉鴿說。

而10年前的IDG,一如其低調而有“掌控命運”的姿態,在網際網路行業充當“輸血中心”。此後的許多年,一家又一家的網際網路企業,在IDG的輸血下,成長壯大,甚至送上IPO舞台。熊曉鴿作為IDG中國區的領頭人,見證一個個企業家的從無名小卒走向輝煌。

琢磨人更重要

5月15日,在美國參加完巴菲特家族的聚會後,熊曉鴿回國沒幾天便出席了阿里巴巴的董事會,中國最早做風險投資的和最早做電子商務的兩個人,彼此互相熟悉。

事實上,熊曉鴿基本上周末都不休息,要去各地看很多項目,就在參加阿里巴巴的董事會之前,就與馬雲一起看過某個項目。

“我的工作就是做投資,只琢磨3件事:一是市場,二是產品,三是管理團隊。實際上,最根本的就是琢磨人。琢磨一個項目進入的時機,還要觀察項目的團隊對資本的複雜態度。”

這恰恰是熊曉鴿能在IT峰會論壇上提出“穿透骨子”里的問題的原因所在。對於一個IT風險投資領軍人物來說,他與IDG資本團隊的其他人一樣,一直和夢想家打交道。“我們天天談的就是關於夢想的那些事,項目、模式、團隊建設……”

“我跟他們都很熟,三個人中我們投了兩個人的公司,他們最開始都是創業者,當初他們的夢想很清晰,就是將各自的企業做成行業老大。,現在要考慮和應付的事情多了,日常管理、投資、慈善、公益、甚至訴訟等等,而且每天還要考慮下一個季度的財報要怎樣好看。這樣的狀況,生活質量怎么能和10年前那種“激情歲月”相比呢。”

而對於熊曉鴿來說,10年前與今天沒有太大的差別,不一樣的只是他所屬的IDG資本,成百上千倍地膨脹,手下的團隊也龐大起來。但每天考慮的問題,操心的事情仍然和10年前一樣——尋找有前途的項目,為它們提供資金和資源。

從世俗的成功標準來看,三大巨頭的英雄式成長,與名利雙收的巨大利益,似乎遠遠超過了作為這些成功者背後的資本運營者。這恰如一句詩歌所言,“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如果你當初也做項目,是不是一樣會更加成功?”面對記者的提問,熊曉鴿的回答是,“這個世界只有三種人不會嫉妒與他有關的人的成功:他們是中國小教師、父母、還有風險投資家。只有創業者的成功,才是我們的成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