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人生感悟

教師培訓感言

教師培訓感言(一)

今年暑假我有幸被我校安排參加國家級遠程教育培訓,通過歷時六天的培訓,我對此項培訓內容深有感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給我增強了自信

早在幾年前,我對國小教學的模式就感到過困惑,曾有這樣一個想法:如何才能真正地實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變教師的「主講」為學生的「主學」,將學生的「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觀念改變,將課堂變為學生「學」的主要場所,而不是教師「講」的聖地,使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學生的「學」為中心,一切都為學生的「學」服務,能使學生真正主動的去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這一想法,當時是很朦朧的,始終沒有找到它的歸宿,又沒有能力讓它變成一種具體的教育理念。我們不是讀過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魯訊的《拿來主義》一文嗎?文中闡述了「拿來」的原則:要有選擇的去「拿」,要主動的去「拿」,不要人家給你什麼要什麼,給什麼「拿」什麼。作為學生獲取知識,難道不應該這樣嗎?學生間存在差異,這是無可非議的,是很正常的。若以教師的「講」為主的話,教師能兼顧這麼多學生的差異嗎?學生們都能從教師的「講」中獲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知識嗎?決不。那為什麼我們就不能使位置變換一下,讓學生的「學」成為教學的主要活動呢?教師從中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選擇、主動的去獲取他們所需的知識,體現《拿來主義》中的「拿」的原則。難道這樣不符合教育規律嗎?

其實,這就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處的位置關係,這種關係中孰主孰次,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問題:若有一孩子(成人)為了生存,需要一定量的糧食來維持一年的生活,作為父母的我們,給與孩子的需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我們直接就拿現成的成品糧給他,以後孩子就都依賴父母給糧;另一種是只給他工具,教會他種莊稼的方法,並教他用最好的方法去種莊稼,讓他經過自己的努力,更快、更多地收穫到自己需要的糧食。很顯然,第一種方法給糧是絕不可取的,因為即便我們給了他一次,能解決燃眉之急,那下一次呢、以後呢?你能一生一世供給他糧、給予他的需要嗎?那是決不可能的。俗話說:「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最妥當的就是第二種方法了。只要孩子有了工具,學會了種莊稼,通過自己的勞動,就可源源不斷的生產自己需要的東西,需要什麼種什麼,種啥得啥,對父母就不再有什麼依賴性了。當然,在學種莊稼的過程中,他不但得學會種,還要得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種什麼,怎樣種才能種得更好的問題。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能從中引導他仔細分析自己該種什麼,該怎樣種才種得最好,使所種的產品優質高產,那不是更好嗎?

從這麼簡單的一個實際問題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這供需整個過程中,兩個角色,誰應該是整個過程的主體、誰是主導應該很清楚了。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在這個問題中相當父母的角色,學生相當於孩子的角色,他們在教學中的關係不也應該是這樣嗎?

以上我的這個念頭,是很模糊,很不成熟。現在好了,有了教育理念作為理論支撐,我感到踏實了。實踐證明,這個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中心,教學過程中特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和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是符合現實生活規律、也符合教育規律的。從而,我看到了我多年前的朦朧中的教育理念,它終於找到了它的歸宿,找到了它的理論依託,也找到了它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協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由此,我心中悠然升起一股暖流。我對自己的自信心倍感增強。

二、教育教學的教育理念既是未來的、更應是現在的教育理念

把信息技術作為教與學的工具,有機地結合到課程中去,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習質量。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無的放矢,事倍功半,課堂中,問題怎樣提,提什麼,至關重要。層層遞進,嵌套落實到問題的本質。充分分解問題,將問題剖析得更透徹、更具體、更全面,使問題的提出更具有實際意義。

當然,在這次培訓中,我的感受還不止這些,對我來說,那簡直是一次洗腦活動、一次「頭腦風暴」,使我對所謂的「教育新理念」(前些年的教育改革風波曾提過)有了新的認識,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有了新的舉措。

教師培訓感言(二)

2012年11月12日到16日,我有幸參加了西安市骨幹教師培訓,培訓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多位教育名家以鮮活的案例、豐富的知識、精湛的講解,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給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享受,讓我飽享了高規格的文化大餐,給了我強烈的感染,我分享到了收穫的喜悅,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禮,受益匪淺,我深刻認識到:

一、教育是愛的事業

高爾基有句名言,「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學生」。作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通過培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教育是愛的事業,這種愛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博大無私的愛,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我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愛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與孩子朝夕相處,我始終想著兩句話,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使我對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份尊重。家長把天真爛漫、聰明伶俐的孩子交給我們培養,這是對我們的極大信任。我又怎麼能不全身心地去愛他們呢?我堅信,我們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誠的愛心感動上帝,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我面對的全體學生。

二、教育是智慧的事業

通過培訓,我深刻認識到:只有有智慧的教師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之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加以體現,()是教育科學與教學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師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長期實踐、感悟和反思的結果;也是教師教育理念、知識學養、情感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素質高度個性化和綜合體現。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更加關注智慧的教育,更加關注教育的智慧,就要求我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總結;不斷學習,在學習中提升;不斷反思,在反思中進步。豐富並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智慧型教師。

在短短的培訓時間裡,來自各位專家的諄諄教誨,來自同行們的傾情相助,激勵我們不懈努力。展望未來的工作、學習之路,將是永無止境的,而我卻願在這快樂而無止境的追求中,緊緊依靠無私的愛心和高超的智慧,去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

教師培訓感言(三)

7月9號至11號我參加了新區2007年暑期中國小教師培訓,這讓我想起了去年8月25日—27日參加培訓的情景,那時候心中充滿著焦慮和忐忑,懷疑自己能否適應教師這個高要求的角色;而這次培訓結束後,我的心中同樣焦急,因為我離一名現代優秀教師還差得太遠。

記得在幾個月前參加的「班主任專業化與現代班集體建設」培訓工作會議上,全國特級教師任小艾老師這樣說:「在踏上教師工作崗位的第一天我就對自己說,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就好的老師!」這句話對我有很大的激勵,我疑惑著: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什麼樣的老師算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現在的目標是: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找到平衡點,當一名無愧於心的人民教師。

教師這個職業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實現個人的專業化發展,而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沉浸在書香之中,在閱讀中不斷拓寬視野、厚實功底、活躍思維、啟迪智慧,成為一名獨具慧眼、富有靈氣的教師。但是現實情況怎樣呢,身邊的教師包括我常常以教學任務重、工作壓力大為由,抱怨沒有時間看書,要想看點書,實乃「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身處這個思想空前活躍的時代,教育這批並非傳統意義的新新學生,如果不學習、不反思,那我們就要落伍了!

關於讀書的好處,從古至今已有眾多大家探討過。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書籍承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書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潤時間長了,文化積澱就厚實了,久而久之,就會透出書卷氣,這種氣質就是古人所云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作為教師,我想是需要有些書卷氣的。宋朝的詩人黃山谷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作為歷史教師,三日不讀書,不覺面目可憎,感覺到生活乏味,精神虛無,上課沒有底氣卻也是事實。

一直不喜歡余秋雨這個不能安心做學問的高調文人,但他對於閱讀的理解卻也精闢:「讓閱讀開發自己的生命,知識和智慧能指引我們識別美與醜、善與惡,使我們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哲人的思想能滌盪我們的靈魂,使我們的心靈變得遼闊而寬廣、堅韌而頑強;讀書也使我們獲得一個溫煦寧靜的內心世界,以消解塵世的喧譁與浮躁。早一天閱讀,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教師,詩意地生活吧,在這個躁動的時代,能夠躲進靜謐深處的人是幸福的。

教師應該是自我要求嚴格、以書為伴、善於積累總結、細心觀察、富有較強責任心和愛心的人。我們身處這樣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追求表面的熱鬧,眼前的榮譽,直接的實惠。我認為教師應當是游離於社會主流之外的,能夠守住自己寧靜的心,時刻清楚自己的職業和操守。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做好我們該做的事,那麼我們就不會迷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