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深度熱文

與生俱來的嫉妒

每個人都會嫉妒吧。

好像是天生就有的,沒有人教導與指引,也不是自己刻意去習得,更像是一種情緒,和人天生就會哭會笑一樣。

我以前常常糾結於羨慕與嫉妒的區別。最起初看到的說明,是“嫉妒是,這樣真好,我也想要;羨慕只是,這樣真好。”。一度覺得很有道理,但自己一路嫉妒羨慕過來,總覺得,這個說明沒有很好地表達出這兩個辭彙的區別,羨慕也會產生“我也想要”。直至後來看到“嫉妒是量的差別,而羨慕是質的不同。”,才豁然開朗。

一個人嫉妒的對象往往是相同階層,相同身份的身邊人,擁有著相似的資源與能力,嫉妒里更常地會帶著一句“憑什麼”的疑問(例如:憑什麼不是我?)。而羨慕的對象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自己憧憬他所擁有的,但同時又明了自己可能永遠,或者很難達到和他們一樣。

我常常嫉妒人,慣常的是嫉妒我的同學和朋友,和我同屬一個階段的人,我的嫉妒會產生在學業能力方面,愛好特長方面,外貌性格方面,甚至在朋友與情人方面......以前我表達對某個人的“不喜歡”時,只要有人指出“嫉妒”二字,我都極力否認,生怕被冠上“嫉妒”的名號,顯得卑鄙而小肚雞腸。現在卻改變了對嫉妒這個詞的刻板印象,覺得只要擅於將對他人的嫉妒轉化為自己上進的動力,嫉妒也可以大有裨益。這也是我在羨慕和嫉妒兩者間更傾向於喜歡嫉妒這個詞的原因,嫉妒更能給予人動力,畢竟是有意識地在問“憑什麼”,而羨慕則更像鹹魚了——清楚地意識到“我做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人應該將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相比較,嫉妒的對象只作一個激勵作用,而不應該細細拿其與自己各方面作比,制定非得超越他之類的計畫。嫉妒的對象可以是自己努力的一個方向或者目標,但絕不是競爭對手或敵人。

還有之前提到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覺得近朱者赤之所以能夠發生作用,其中也是有“嫉妒”這一推動力的,因為即使身邊有優秀的人,卻沒能激起人嫉妒的情緒,帶動上進的心,身邊的人再優秀於他而言也毫無作用。而若是識別了別人的優秀,對其產生了嫉妒的情緒,即便可能薄如蟬翼,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自己上進的動力,給自己指明改變的方向與目標,假以時日,他就能夠變得更優秀。

適當的嫉妒並不是一個壞傢伙,不要覺得擁有它是不好的事,或因此責怪自己。只要適當地轉化好這一情緒,它自然而然就會消失,並且“留余香”。但也要注意別使其惡化,時刻記得拿捏好程度,別極端地把對方當敵人,別讓競爭與超越吞噬你,時刻記得初心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把自己變成一個怪物。

來源:左岸讀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