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九原可作典故

九原可作是一個典故,出自《國語·晉語八》。故事講述的是戰國時期,趙文子叔向在九原遊玩時,趙文子提出一個假設:「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意思是,如果死者可以再生,他和誰一起?這個表達後來被用來表示構想已死的人可以再生。

成語用法:這個典故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賓語使用,用以表達死而復生的願望或構想。

歷史引用:

唐代的楊炯在《益州新都縣學碑》中提到:「若使九原可作,大君得廊廟之才。」表達了對古代賢人的懷念和敬仰。

唐代杜牧在《長安雜題長句》之四中寫道:「九原可作吾誰與,師友琅琊邴曼容。」表達了對古代賢人的懷念和對理想師友的追尋。

清代錢謙益在《父友竹贈徵仕郎兵科給事中》中提到:「九原可作,斯無愧於典型。」用來讚揚某人無愧於典範的稱號。

其他相關典故:

「木心石腹」:東晉名士夏統的故事,形容意志堅定,不受外物誘惑。

「安得諸葛亮者而與之共治」:晉武帝的話,表達了對於能與之共治國家的賢人的渴望。

通過這些引用和典故,我們可以看到「九原可作」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成語,它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深刻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