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吠陀思想

吠陀思想是古代印度哲學和宗教的基礎,主要體現在吠陀文獻和《奧義書》中。吠陀文獻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獻,用古梵文寫成,包含了讚美詩、祈禱文和咒語,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傳、長年累月結集而成的。

吠陀思想的核心是對宇宙本原和人類本質的探究。在《梨俱吠陀》中,雖然大部分內容是神話和對神的讚歌,但已經包含了相當豐富的人類幼年的「思維萌芽」。《梨俱吠陀》的前7卷是神話的宇宙構成論、多神論、泛神論、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質論。從第8卷開始,逐漸向一神論過渡。吠陀哲學家開始對宇宙本原、人的本質進行哲學探究,提出了多元論向一元論、二元論過渡的觀點。有的吠陀哲學家認為一神(生主,或婆羅那神)創造宇宙;有的認為宇宙起源於物質;有的則持「二元論」,既承認一神(生主)為宇宙的主體,又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物質原素——水。

吠陀思想中還包含了「禁慾」與「享樂」的觀念,這是古印度宗教、哲學和文學等思想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吠陀宗教所闡述和倡導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苦行」、「禁慾」、「苦修」等思想和行為方式,因此,吠陀宗教也被稱為「苦行宗教」、「禁慾宗教」或「苦行精神」。

此外,吠陀思想中還包含了對神創世界的懷疑精神和無神論傾向,以及對種姓制社會制度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