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涵化效果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又稱培養理論或教養理論,是一種關於電視和大眾媒體對觀眾世界觀和價值觀影響的傳播效果理論。該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喬治·格伯納提出,並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相關研究中興起。格伯納及其同事通過研究電視暴力與現實犯罪之間的關係,發現電視作為信息系統,創造了一種與現實有所偏差的世界觀,這種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並在不知不覺中制約著人們對現實的認知。

涵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社會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需要成員之間擁有共識,而這種共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眾媒介的作用。該理論還指出,電視節目中的內容、觀點與觀眾個人觀點的一致性或接近性,會使得觀眾對這些內容的認同感增強,從而影響其現實觀和行為。

進入80年代後,為了應對批評和挑戰,涵化理論不斷深入發展,形成了反涵化自我涵化等理論。這些理論綜合了巨觀與微觀層面的理論,對電視的角色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並重新定義了「效果」,不僅僅將之視為可觀察到的行為的改變,而是包括了人們頭腦中描繪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

例如,在美劇的改造過程中,為了更符合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體系,需要保留美劇的正向價值觀,並保持翻譯配音的原生態呈現。這種改造是文化跨越國界傳播的必然結果,也是對媒介提示的「象徵性現實」的中介作用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