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為什麼叫十六國

“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和中原建立成漢和漢趙政權開始,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統一北方爲止。這一時期內,北方戰亂頻仍,先後有多箇少數民族和漢族建立的政權出現,其中較爲知名的有前趙(劉氏)、後趙(石氏)、前燕(慕容氏)、後燕(慕容氏)、南燕(慕容氏)、西秦(乞伏氏)、南涼(禿髮氏)、後秦(姚氏)等。

“十六國”之稱源出於北魏史學家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書中提到“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爲十六”。這個稱呼反映了當時北方政權的分佈情況,即五個主要的少數民族(匈奴、羯、鮮卑、氐、羌)建立的十六個政權。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十六國”主要指的是這十六個政權,但實際上,這一時期內建立的割據政權遠不止這些。例如,鮮卑慕容氏也曾建立過西燕等政權,但這些通常不被計入“十六國”之內。此外,還有一些漢人所建立的政權,如前涼、西涼等,也被視爲“十六國”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十六國”是一箇歷史上的稱呼,它反映了當時中國北方政治格局的複雜性和多民族並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