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發憤圖強的故事

“發憤圖強”的典故最早出自於《孟子·告子下》中的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後一統天下,是出了名的弱國,但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漸漸強大起來。孟子曾向魏惠王推薦了被埋沒的商鞅。 商鞅想變法,但魏惠王不贊同他的變法計劃,只得到秦國去。他對秦孝公的上進改革口氣很傲慢的說:“我們將來要兼併天下,不在必須改革,改則圖強。只有先使國家富起來,然後用禮樂規範天下,才會成功。” 秦孝公被他說動了,就任用他為相國,開始了變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發憤圖強才能取得成功。

另外,明朝文人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也有一個“發憤圖強”的故事:

作者宋濂告訴年輕的馬生,古人幼時就勤苦攻讀,期望著在學問上有所成就。讀書人應該有這樣的志向:從早到晚如饑似渴地鑽研讀書。我年幼時就愛讀書,讀書的刻苦甚至到了忘食的境地。 我因為家貧,無法買書讀,所以就借別人家的書抄過來讀。天氣寒冷,硯台都結冰了,手指都凍得不能屈伸,也不在意。因而獲得了另一則故事“孫敬懸樑讀書”、“蘇秦刺股苦讀”,傳頌千古。 無論經過多少困苦和勞累都不在乎,只是期望能讀到書,以致成龍成虎。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發憤圖強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