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

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爲出名的就是紀念屈原說。相傳在戰國末期的楚國有一位聰明能幹的大臣名爲屈原,他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但由於一些奸臣的排擠,他被流放到遙遠而荒涼的地方。後來,楚國被敵國吞併,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着一塊大石頭來到了汨羅江前,跳入江中,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以後,當地的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在江河之上,此後就逐漸發展成爲了我們熟知的賽龍舟。百姓們又擔心將河裏的魚會喫掉屈原的屍體,便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了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演變成了喫糉子的習慣。

此外,端午節也源於周代,最初爲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糉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