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走為上策故事

走為上策來源於《孫子兵法·虛實篇》中孫子所講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不可勝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戰於求之於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沒有戰勝條件的情況下絕對不要主動出擊,應當走為上計。走是一種逃避戰法的套用。春秋時越王勾踐率殘兵退守會稽山,被吳軍所追擊,於是他便採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派使臣向吳王夫差求和。而范蠡則堅持認為不可屈服求和,應派兵力戰。經過爭執之後越王勾踐採納了文種的計策,通過送美女、寶物給吳王夫差,對吳王稱臣等方式做出屈服的行為。當吳王夫差認為越王已無戰勝把握後便撤兵回國,隨後便給勾踐五年喘息時間。之後越國終於戰勝吳國並一舉滅掉其王國。走為上策這一策略不僅是一種無奈之舉,也是為避免更大損失而採取的一種戰略轉移。

在實際套用中,走為上策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和決策。在某些情況下,採取主動撤退或轉移可以保存實力、避免更大的損失或創造更好的機會。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策略的套用需要審慎考慮,並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