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鋩筒

鋩筒是一種古老的唇振氣鳴樂器,流行於、滿、漢等族中。這種樂器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及遼寧吉林等地廣泛流行。

鋩筒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起源於北魏時期(公元386年至534年),由大角演變而來。在明清時期,這種樂器被稱為銅角。古代鋩筒主要用於軍旅,也用於貴族王侯或武職官員的儀仗隊中。

鋩筒的形制結構主要是銅製,上小下大,底部空心,由上、下兩節組成。上節為吹管,細而長,頂端固定有號嘴。下節為共鳴筒,呈鐘形或喇叭形。不用時,上節管體可以收縮進下節里。彝族、傣族的鋩筒規格較小,全長大約89厘米,而滿族的鋩筒規格較大,全長約為178厘米。

演奏鋩筒時,民間藝人會運用循環換氣法,吹出一兩個起伏較大的長音。鋩筒常與大巴拉一起吹奏,用於民間婚嫁、喜慶節日等場合,是不可或缺的低音樂器。有時也用於民間器樂合奏。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中收藏有一支滿族鋩筒,這支鋩筒全長181厘米,製作工藝精細,外表塗以淺紫色漆。這支鋩筒曾由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珍藏,50年代捐獻給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