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差科簿

差科簿唐代地方政府為了徵發徭役而編制的簿冊。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向管內百姓差派徭役的依據。差科簿的編制過程由縣令親自負責,以鄉為單位進行統計。首先,它會總結當鄉因死亡、遷徙、廢疾、單身等原因破除的人數與現有的人數。然後,在現有的人數中,按戶登記所有丁男、中男的姓名、年齡、身份(如職官散官、勛官品子、官、衛士、白丁等),並在每個人名下註明其現實情況,如是否在作官、服兵役、服色役、上番或已納資課、服喪、疾病等。這些信息用於確定每個人是否應該免役或緩役,而未註明的情況則意味著這些人將是下次徭役的承擔者。

差科簿的目的在於避免差科不平等現象,通過區分戶等來確保徭役的公平分配。然而,由於各地官吏在制定差科簿時往往不夠嚴謹,加上有時官吏的舞弊行為,差科不平等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百姓怨聲載道。

「差科」指的是徭役,而《唐律疏議》中提到,差科的原則是先富強後貧弱,先多丁後少丁,這反映了唐代在徵發徭役時的一種社會公平考量。敦煌吐魯番等地發現的文書中有差科簿的殘卷,從這些殘卷中可以窺見當時差科簿的內容和編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