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憤青是什麼

憤怒青年

"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縮寫,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爲“憤青”。

"憤青"的概念起源於歐美的嬉皮士年代,詞彙本身成型於70年代的香港。80年代往後,“憤青”傳到漢語文化的大本營,由於信息阻隔和意識形態控制,這個概念沒能獲得自由發展。到今天,"憤青"的羣體形象成爲了:憤怒、非理性、愛國排外、反美反日、民族主義、正義感、國學至上、陰謀論…。

廣義上,"憤青"指凡是懷有對某些社會現象和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滿情緒的憤怒青年,他們不滿某些社會現狀,更想要改變這個現實社會不公平的一面。因此,“憤青”不限於任何一箇時代與國家,古今中外都有,如滿懷報國之志,卻遭猜忌而投汨羅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再如帶領法國人民征服整個歐洲的拿破崙,還有像毛澤東這樣的歷史風雲人物,甚至連希特勒、斯大林、本拉登,他們的早年都可稱爲廣義上的“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