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聚沙成塔的典故

聚沙成塔」這一典故源自佛教文化,原意指兒童用沙子堆砌成佛塔的遊戲,後來被用來比喻積少成多的過程。在佛教中,這象徵著通過積累小善行終將成就大功德。

該典故的由來與佛教建築「塔」有關。在佛教中,「塔」是用來供奉佛祖舍利或者安置高僧遺體的建築。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治時期,佛教被立為國教,建造佛塔的風氣盛行。即使是小孩子也會用沙子堆砌佛塔,象徵著通過積累小善行終將成就大功德。

後來,這一概念被引入中國文化,用來鼓勵人們積小善以成大德。例如,戰國時期的法家創始人之一慎到的《慎子·知忠》中提到的「狐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以及荀況的《荀子·勸學》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都是表達類似的意思。

此外,還有一個關於年輕和尚的故事,他發誓要用募捐來的錢修建一個佛的金身。雖然面臨巨大困難,但這個和尚堅持不懈。最終,通過無數個風雨霜雪的日子的努力,他籌足了資金,完成了自己的心願。這個故事也體現了「聚沙能成塔,滴水能穿石」的道理,即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最終能夠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