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胡墼

胡墼(jī),也被稱為胡基、胡期、胡其,或者土墼,是中國北方某些地區使用的一種建築材料,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這種材料主要是用濕度適中的黏土,在模子中夯打而成,形成長方形或方形的土坯。在北方漢語方言中,這種用黏土製成的土坯被稱為「胡墼」。

製作胡墼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氣。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黃土,然後用適當的水進行調和,使得土的濕度適中。接著,將調好的土填入模子中,用專門的工具如石梀梀進行夯打,直到土坯成型。這個過程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負責填土,另一個人則用夯具進行夯打。

胡墼在建築中的套用非常廣泛,曬乾後的胡墼可以用來壘牆、蓋房,其用途相當於現代的磚塊。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胡墼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末周初,而其廣泛運用於民間建築則是在漢代。

此外,「胡墼」一詞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建築材料名稱,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信息。例如,根據葛承雍教授的研究,「胡墼」的叫法可能與漢通西域後,西亞、中亞的土坯製作技術隨胡族移民一起傳入中原有關。為了與內地的「土墼」相區別,因此稱之為「胡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