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釋迦摩尼成佛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姓喬答摩(也譯作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種族名,意為“能”;牟尼,亦譯為“文”,是尊稱,意為“仁”、“儒”、“忍”、“寂”。合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印度卡拉拉邦的東部)淨飯王的太子,他見眾生受苦,深為同情。所以,捨棄了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他是在樹下悟道成佛的。他悟到的最重要的道理是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條件所生,所以沒有所謂的“我”或“我的”這樣的概念。這個道理是釋迦牟尼的發現,他把它稱為緣起法。這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中心思想。

  在人間尋找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為眾生成佛成道,是釋迦牟尼的宏願。他到處尋師求學訪問,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但是當時印度的社會狀況和各種學說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經過長期的思想鬥爭和準備,終於在29歲時深感人世滄桑無常,毅然離開妻子到南方深山中修煉,經過六年的修煉仍沒有成功。於是他放棄苦修,到尼連禪河沐浴後,來到伽耶(今印度對賓德拉納特山南)畢波羅樹下靜坐思維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最後終於覺悟成道。這就是佛教的創立過程和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成佛故事。

  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過程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想解脫人生痛苦,必須通過修行實踐,找到真理。修行實踐的方法很多,如苦行、禁慾、念佛、拜佛、布施等;而找到真理的辦法只有兩個:一個是實踐的智慧——正思擇;另一個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彌陀救度。前者是一般修行者的必經之路,而後者是一條解脫的捷徑。不論走哪條路都要下決心克服人生的貪嗔痴和執著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而得到真正的自在和解脫。這就是佛法的精義所在。

  成道以後,釋迦牟尼曾多次說法。對弟子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也作出過多次不同的解答。據記載這些解答有的很圓滿,有的有矛盾,還有個別答非所問的。但這並不能否認釋迦牟尼教義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因為它主要是為了引導人們放下執著心,修行忍辱和布施等福德,即出世間的“外道”,通過一定的修持功夫而達到某種程度的解脫和自在。

  釋迦牟尼的教義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三毒”(貪嗔痴),只有通過修行才能斷除“三毒”,從而解脫人生痛苦而得到真正的自在和解脫;修行的方法很多如念佛、持咒、坐禪、布施、忍辱等;修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證得菩提聖果等。

  總之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是一個非常博大精深的宗教。它不僅包括許多哲學、宗教方面的內容而且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各個領域。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解脫人生痛苦必須要有覺悟——智慧或真理;而獲得覺悟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修行實踐不斷地積累福德(布施)。這是所有宗教所共同遵循的一條真理所在。也是人類追求自由和解脫的一種美好願望和崇高理想。只有下決心努力地去實現它才能真正地得到解脫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