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停柩不葬

"停柩不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習俗,指的是人去世併入殮之後不馬上埋葬,而是把棺柩停放家中、暫存寺院或置放野外,等待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上百年才入土埋葬。這種習俗形成於兩漢時期的中原地區,隋唐時期盛行。宋代,該習俗流入福建,並在明清時期得到迅速發展,在全國占據顯著地位。

在福建地區,"停柩不葬"的時間因人而異,短的數年,長的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這種習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風水之說:宋代,卜宅兆葬之說盛行,喪家如果沒能獲得吉時吉地,那麼他們就會選擇停柩不葬。到了明清時期,這種因迷信風水之說而久停不葬的習俗愈演愈烈。

地理因素:福建地區山多地少,對墓地的選擇更是特別注重,有些人家專門請風水先生花費巨資、歷時數十年才尋得。

經濟原因:古時的江南地區本就為經濟昌盛繁榮之地,本地人口原就十分稠密的情況下,每年外來湧入的人口不計其數,久而久之江南地區總體上便呈現一個「人多地少」的緊張局面,如此一來,江南地區地價便水漲船高,導致了停棺長期不葬的現象。

以上就是"停柩不葬"的主要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