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兔死狗烹的典故

兔死狗烹的典故源自春秋時期,講述了越王勾踐與他的兩位主要謀臣文種範蠡的故事。勾踐在吳國戰敗後,臥薪嘗膽,任用文種和範蠡整頓國政,最終使越國轉弱為強,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在成功之後,勾踐對功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吳王夫差在敗逃前給範蠡送去一封信,信中寫道:「兔子捉光了,獵狗就沒有用處了,會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會被拋棄或剷除。」 文種和範蠡在拒絕議和後,範蠡隱居起來,而文種因不信任而自殺。範蠡為了避免同樣的命運,功成身退,棄官經商,改名換姓為陶朱公,得以善終。

此外,西漢初期的皇帝劉邦在天下大定後,為了削弱功臣韓信的勢力,逐步削弱其地位,最終導致韓信被殺。韓信在臨刑前發出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感嘆。

綜上所述,兔死狗烹的典故比喻事情成功後,把出過力的人拋棄或殺死。這個成語反映了歷史上一些君主對功臣的不信任和忘恩負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