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十三行文化

十三行文化可以指代兩個不同的文化概念,具體如下:

台灣史前時代的十三行文化:

地理位置與時間範圍:主要分布在台灣北部的西海岸地區,從淡水河沿著海岸向南一直分布到大安溪,向東則沿著北海岸、蘭陽平原一直分布到奇萊平原北側的三棧溪。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

主要特徵: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當時人已知煉鐵,出土的鐵渣、礦石等礦物為證。陶器是主要的工藝品,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文化分期: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看法,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區分為早、晚兩期及七個不同的類型。早期為年代距今2000-1000年之間,包括十三行類型、後龍底類型、番社後類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內,包括埤島橋類型、新港類型、舊社類型與普洛灣類型。

廣州十三行

歷史背景:十三家商行在廣州開展貿易業務,因此得名「十三行」。這些商行不僅經營進出口貿易,還承擔了朝廷的外交和稅收職能。

文化意義:廣州十三行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最高水平象徵,也是當時世界貿易的重要樞紐。它展示了誠信、務實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性,體現了供應鏈管理的智慧,並對外貿經濟有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十三行文化既可以指代台灣史前時代的一種文化形態,也可以指代廣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商業和文化符號。這兩種十三行文化在不同的地理和時間背景下展現了人類文明的獨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