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四配十哲故事

四配十哲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宋代武成王廟中的四位配享聖帝的配享者,以及孔廟中的十哲。其中四配是指周公、召公、文王與孔子,十哲是指顏回、曾子、子思、孟軻、子夏、子張、子游、冉求、荀況和漆雕開。

四配十哲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當時周公和召公協助武王開拓疆土,成為後世儒家所敬仰的“元聖”,之後周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擔心外戚權臣會威脅到國家社稷,因此推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管叔鮮”與“蔡叔度”共同輔政,又起用西伯的兒子武王弟“霍叔”監國。其後這些大臣功虧一簣,奸賊漸多。對此事件,“齊太公望”被封為齊國君,“蔡仲厚失諸侯,亦從其次”。“三監”雖仍歸紂王子武庚統轄,然而許多因除奸而建大功之人則無法被冊封,這是春秋初期政治史一大弊端,人們深為感傷懷念其時代功臣忠臣將相為國獻身。“於是眾大夫自暴滅骨於州閭者以千數,惟以泉為封戒……大夫、士為眾先先鳴。”這個典故就反映了這種對功臣的推崇。因此孔廟中將周公與召公並稱為四配,如同祭祀中皇帝之配享功臣一般,表示這些聖人也是值得人們效法。

而十哲是指孔門中的賢者,其中孔子被稱為大成至聖先師,而在其身邊的則多為師道或對儒家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學者,包括七十二弟子及其餘人物。此外十哲也是分等級的,《漢書》中將孔門人物分為四個等級:“師弟子亦亞聖之位。” 其中顏回是第一等級中的最賢者:“升堂者七十二人,皆庸言庸行。” 其餘九哲則屬於第二等級:“又其下者,則曾子、子張之徒。” 因此十哲也是儒家中的賢者。

總之,“四配十哲”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著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範。這些故事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氛圍和道德標準,為後世人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