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夏歷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一種曆法

夏曆,又被稱爲農曆陰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曆法,傳說起源於夏代。

夏曆結合了陰曆和陽曆的元素,是一種陰陽合曆。它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爲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爲確定歷月的基礎,一箇月份稱爲“朔望月”。夏曆的每個月初一爲朔日,十五爲望日,這種月份劃分是基於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另外,夏曆還反映了潮汐現象。

除了反映月相盈虧外,夏曆還通過設置閏月來調整月與太陽年的差異,以使歷年與迴歸年相近。夏曆的平均長度相當於一箇太陽年。這種曆法不僅符合天文節氣,而且便於農業社會的農耕需求。漢武帝時期的太初曆就是以夏曆爲依據的。

夏曆的特點包括以建寅三月爲歲首,將一年分爲十二或十三個月,月分大盡和小盡,大盡每月三十天,小盡每月二十九天。其置閏法是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

此外,夏曆還安排有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事活動。農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作爲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長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年初所在的日期,要根據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推算確定,而不是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爲一年,共354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三年就要安插一箇閏月,再過兩年又安插一箇閏月,平均十九年有七個閏月。

雖然現在中國政府採用陽曆制度,但在廣大農村地區,人們仍然廣泛使用夏曆來安排生活和慶祝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都與夏曆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