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這個典故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的《左傳·哀公六年》,講述的是齊景公非常疼愛他的小兒子晏孺子(荼)。有一次,齊景公和晏孺子一起嬉戲,齊景公用繩子銜在嘴裡,讓晏孺子牽著走,模擬成一頭牛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晏孺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斷了。齊景公臨終前留下遺命,希望晏孺子能夠繼承王位。然而,齊景公死後,大臣陳僖子卻支持公子陽生繼位。大臣鮑牧對陳僖子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這句話提醒了陳僖子齊景公為了晏孺子所做的犧牲,最終迫使陳僖子放棄立公子陽生的計劃。

「孺子牛」這個典故最初的含義是指父母對子女過分疼愛和犧牲。後來,這個典故經過文學家魯迅的引用和發展,其含義得到了升華和拓展。魯迅在《自嘲》中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使「孺子牛」成為了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精神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