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文那卡特製

文納特卡制,也稱為文納卡特製,是美國進步教育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教學制度。它是由教育家華虛朋提出的,首次於1919年在伊利諾斯州文納特卡鎮公立學校進行實驗。這個制度將課程分為兩部分:

指定作業。這部分旨在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所需的共同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等。教學按學科進行,強調學生的自學和個別輔導。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進度制定學習計劃,並在工作簿上記錄學習進展。學習成果通過考試來檢驗,學生根據考試成績決定下一步的學習方向。

團體活動與創造性活動。這部分由文化和創造性經驗組成,通過小組活動或教學進行,目的是發展兒童的社會意識。活動包括手工勞動、音樂、藝術、運動、集會以及商業、編輯、出版等,這些活動隨機進行,無固定程式,也不進行考試。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集體參與來培養社會技能和創造力。

文納特卡制的特點包括教學的個別化和學校的社會化。它強調根據社會需求和兒童身心發展來設計教材,通過個別化自學和診斷測驗來指導學生的學習。這種制度要求教師具備高度的創造性和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然而,由於實施難度和學科深入學習的挑戰,文納特卡制在1943年停止了實驗。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文納特卡制傳入中國,由陳鶴琴等人在上海工部局所辦的國小進行了試行,對中國的教學改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