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沐猿而冠

沐猿而冠(拼音:mù hóu ér guà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這個成語原指獼猴(沐猴)戴上帽子裝扮成人的樣子,用來比喻某人雖然外表看似擁有儀表或地位,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本領或內在品質。此外,它也常用來形容那些本質上是壞人,卻試圖裝扮成好人的情況。這個成語含有貶義,通常在句子中作為謂語、定語或狀語使用。

「沐猴而冠」還有兩種具體的喻義:一種是指猴子性情急躁,不耐久著衣冠,用以比喻人性浮躁;另一種是指雖然猴子穿戴了人的衣帽,但本質上仍不是真正的人,只是表面上像人,去掉衣帽後,仍是猴子本來的面目。這兩種喻義通常用來諷刺那些徒具人形而毫無人性,或是雖然身處高貴地位,卻仍然難以擺脫卑賤本質的人。

成語「沐猴而冠」的來源與項羽有關。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進入鹹陽城後,燒殺擄掠,有人勸他留在關中建立霸業,但項羽思念故鄉,堅持要東歸。於是有人評論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這裡的「楚人」特指項羽,意思是說項羽雖然裝扮得像個人,但本質上仍然是猴子(楚地的語言習慣中,「沐猴」即獼猴)。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沐猴而冠」這個成語的由來和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