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注音符號是什麼

注音符號,也被稱爲漢語注音符號或注音字母,是一種用於漢語漢字注音的符號。

注音符號由章太炎的記音字母演化而來,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並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發佈。注音符號最初有39個字母,按照“三十六字母”的順序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進行了字母順序的改訂,並增加了“ㄜ”字母,使得總數達到40個。注音符號的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的字音爲標準,因此產生了“萬”“”“”等三個特殊的字母,後來這些字母的標準改爲以北京音爲準,而“萬”“兀”“廣”則主要用作標註方言。

在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注音字母改稱爲“注音符號”,其正式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在中國臺灣地區,小學生在學習漢字書寫之前通常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爲中文字的替代寫法。注音符號也在生活中用於標註生字的拼音,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之一。在中國大陸,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注音符號的使用基本停止,但仍在一些漢語字典和工具書中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