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牙箏

牙箏,又稱軋箏,是一種朝鮮族拉弦樂器,源自中國傳入的軋箏。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形制與箏相似,音色圓潤寬厚,常用於合奏或為戲曲伴奏。牙箏在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其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牙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被稱為軋箏。唐代詩人皎然在《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中描述了軋箏演奏的場景。宋代陳暘的《樂書》中描繪了軋箏的線形圖,形制與箏、瑟相似,為長方形共鳴箱,面板上張弦數根,用細長竹片擦弦拉奏。明清時期,形制無變化,只是弦數從7根增至10根。

軋箏在朝鮮半島被稱為牙箏,高麗王朝時期(10-14世紀)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朝鮮《樂學軌範》詳細描繪了朝鮮宮廷所用牙箏的構造和尺寸,七弦,通長五尺二寸二分(約172cm)、寬七寸8分(約26cm)。當代韓國的牙箏分為正樂牙箏(七弦)和散調牙箏(八弦),正樂牙箏比散調牙箏體積更大,散調牙箏大約誕生於1930年代,用馬尾弓演奏,發出相對柔和的聲音。牙箏是當代韓國宮廷音樂以及民族管弦樂團中不可缺少的低音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