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特磬

特磬,也稱為特懸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主要由或石製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墟出土的半圓形與稍作曲折形的磬,但後來多採用曲折形。自周代以來,特磬一直被用於雅樂中。

特磬是古代宮廷雅樂——中和韶樂中的重要樂器,其質地多為碧玉,也有靈璧石。整套特磬由十二枚組成,以應十二律。磬體為鈍角矩形,長邊稱鼓,短邊稱股。整套特磬磬體大小相同,而以厚薄為次,定音高。磬兩面飾描金雲龍紋,一面為篆文乾隆帝御製銘,另一面為本律磬名,磬孔系絲繩而懸。十二磬各懸一簴,使用與鎛鍾同,按月律單陳,位於編磬之西。凡作樂,宜先擊鎛鍾以宣其聲,樂將止,擊特磬,以收其韻,即所謂「金聲玉振」之玉振。

特磬與編磬的主要區別在於,特磬是單獨的一塊,可以發出5種不同的聲音,而編磬是用繩子把多塊磬串在一起,每塊磬只能發出一種聲音。在清代,特磬的使用和製造有著詳細的規定和歷史背景。例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特磬製造,是為了配合鎛鐘的使用,以體現「金聲必兼玉振」的原則。最初所造的特磬因時間緊迫,仍採用靈璧石料,後來隨著新疆玉石的不斷進貢,特磬改用碧玉製作。